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中秋祭月,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礼仪届

发布时间:2021-3-11 11:19:02   点击数: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中秋礼仪

说起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礼仪,自然要追根溯源,虽然关于其起源的说法较多,但是在现有的文献记载中还是不难找出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以两种说法为主,其一是说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其二是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正是因为中秋节诞生之早,使得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衍生出了无数的生活礼仪,在现代的社会之中,这些生活礼仪大多数已经不被遵守,但是吃月饼却因为其为品尝美食的原因而被广为流传,而关于月饼也有另一种中秋节起源的说法: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除了月饼之外,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关于中秋节的礼仪与仪式,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进那些中秋节的礼仪吧!

中秋团圆,秋暮夕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赏月,猜谜烧塔

中秋月圆夜人们会在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而中秋夜烧塔则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中秋民俗,走月烧香

中秋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而吴地更是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上海也有此俗。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在江苏中秋则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在中秋这个时期,人们也会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而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为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在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关于中秋的生活礼仪已经数不胜数,而我们为大家挑选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祭月仪式——湖北咸宁大屋雷中秋祭月,并且简单的用视频为大家展示了出来

中秋节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流传,中秋节得当的礼仪值得我们记忆,中秋节诸多的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但大家对中秋的接触肯定还是会来日方长,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中秋文化,学习中秋礼仪。

同时也欢迎读者们在下方进行关于自己家过中秋时的传统的留言,我们将选出好的留言送出神秘小礼品。

撰稿

高宁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编辑

高宁

剧本

韩柳若

视频

参与录制

高宁何曜辰侯润泽刘登宇孙博王佳原葛子蔓关思源韩柳若李卓璠倪思祺孙铭泽向棋

视频

摄影

陈羽骞

视频

道具准备

袁芃韩柳若

视频

视频剪辑

张曦予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jbjj/118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