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涨知识古时的中秋节,福建人原来过得这么

发布时间:2021-3-20 19:42:34   点击数:
求治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海都记者宋晖/文黄孔瑜/图

中秋节

你只知道吃月饼、赏月拜月吗?

在福建,

中秋节的玩法远不止这些,

可谓是“五花八门”——

摆塔、听香、拽石头跑……

每一种习俗都有一段传说故事,

即便是如今大家都玩博饼,

你也不一定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好,趁着小长假,

让我们来慢读中秋——

中秋  福州:礼饼与摆塔

在福州,中秋除了吃月饼,还吃一种叫“礼饼”的传统食品。“礼饼”比月饼大,皮薄如纸,馅饱味香。吃起来润而不肥。古时在福州,有“礼饼方有礼,其他不为礼”的说法,说的是礼饼不仅作为男女订婚的聘礼之一,也是出嫁的女儿、外孙女在每年中秋节孝敬长辈必备的特色礼品。

福州礼饼

做礼饼的食材并不复杂,仅面粉、冬瓜条、梅舌、鲜肉、花生、芝麻、白糖这“七大样”,有时也放些葱花。闽侯甘蔗小箬乡的礼饼颇有名气,据说承继了古法。“老字号”当然有秘方——肉一定要猪后臀尖和里脊,不仅鲜嫩,而且要与其他甜味食材相融;面粉要挑北方的高筋面粉,有嚼劲,但又符合老福州喜爱的酥香口感;还有芝麻、花生也都有讲究。撒上芝麻,盖上大大的“福”字或“寿”字,礼饼就进烤房,饼不是烤出来的,而是在炭火铁锅中慢焙,翻上四趟,香肥细润的礼饼就出炉了。

除了吃礼饼,在福州中秋有一种“行为艺术”叫“摆塔”。摆塔,顾名思义,就是在过节时展示各色的塔,以渲染节日气氛。

福州摆塔的习俗与戚继光将军有关。福州文化学者方向红介绍说,戚家军来闽剿灭倭寇,节节胜利,一次胜利正逢中秋,老百姓纷纷把家里的珍藏拿出来摆在厅堂上,欢庆胜利,后来中秋摆塔的习俗延续了下来,继而互相比赛。

中秋摆塔

富裕人家摆塔,除摆出铜、瓷以至珍珠宝塔外,还拿出家中的古玩来摆;一般百姓到洋头口土人囝店买一些小玩意儿,摆成各种各样的套路或微型景观;穷孩子连泥人土人也没有就摆“瓦片塔”,他们自娱自乐,看谁叠的高。垒好的瓦片塔到中秋晚上,把柴草投进塔里燃烧。

福州大饭店的大堂如今仍看到福州民俗摆塔

除了摆塔,福州还有摆鳌山,与摆塔的区别在于:摆塔一般在室内进行,而摆鳌山则在室外。当年的台江空地多,到了中秋佳节,摆鳌山的就比城里多,在中平路、延平路等处尤其热闹。

宁德:拽着石头跑

在宁德霞浦,中秋有项奇怪的活动叫“曳(音yè)石”。怎么玩?比赛的各支队伍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石头上还坐着人,身披红色绶带,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一边呐喊,相互争竞。

资料图

据说这项民俗活动源于明朝嘉庆年间,也与戚继光有关。《霞浦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的农历八月,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当时驻守在霞浦的戚家军奔赴福安、宁德等地驰援,结果霞浦城内兵力空虚,“郡城几空”。

中秋夜,倭寇要攻城,戚继光这一次唱了回“空城计”:他让后方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退敌。于是,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有了曳石活动。

曳(音yè)石所用的大石块

“霞浦沙江曳石”已被列入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据介绍,曳石活动,早期在宁德沿海各县(市)各乡镇十分盛行,现今其他地方基本绝迹,唯独沙江的曳石活动从未间断。

除了拽着石头跑,宁德蕉城、福鼎等地中秋夜有“偷”俗,中秋夜青年男女出外游玩偷摘邻家的柚子、南瓜等,以讨吉利。

莆田:必吃米粉和芋头

莆田的很多地方都保留着“送秋”、“做秋”的传统民俗。所谓“送秋”,就是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中秋节前送礼物给娘家父母。这体现了女儿尊亲、爱亲以及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美德。“送秋”的礼物有月饼、白果、板栗、槟榔芋、猪脚、花生油、米粉等。

出嫁的女儿正在娘家吃“送秋”团圆饭(海都读者供图)

中秋宴,一家人团聚,无论盘菜多少道,其中炒兴化米粉和芋头是不可少的。

据记载,宋理学家朱熹在兴化讲学时,吃到炒兴化米粉,拍案叫绝。为何中秋一定要吃米粉?因为炒米粉雅称“炒银丝”,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得胡子都白了,意味着你能高寿。另一样炖芋头,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泉州:听香猜字

在泉州也有类似福州摆塔的习俗,但在晋江叫作“叠塔仔”,这是孩子们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晋江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好运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

资料图

在泉州还有“八月十五,听香吃芋”的说法。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猜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古时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流传而来的。

厦门:博饼可能与郑成功无关

中秋博饼,这是闽南地区流传已久的习俗,如今更是全省各地中秋节简单易行的娱乐活动。那么博饼是谁发明?何时流行?

网络图

郑成功是“始作俑者”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依据是郑成功屯兵厦门,部将洪旭等为宽释将士远离乡井思亲之情,激励兵士立壮志以利逐荷夷收复台湾,年巧制中秋会饼。

曾任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的张宗洽则认为,几部记载郑成功历史的书籍,都找不到洪旭发明博饼的任何记载。

更何况有一段历史细节值得注意:当时郑成功的宗兄郑联和郑彩占据厦门,郑成功为拓展实力,借口郑联横征暴敛,年中秋之夜,他用计杀了郑联,收编郑联郑彩部队,确立了收复台湾的根据地。中秋于他而言,情感上是复杂的,应不会博饼取乐。

象牙制状元筹是古时博饼的道具

即便是洪旭巧制中秋会饼,洪旭是个武将,如果要发明一套游戏,也应以武将官阶命名。郑成功以秀才封王,在现在流行的博饼游戏中,一秀最小,洪旭哪敢开“老大”的玩笑。所以,博饼很可能是商家在月饼包装上印制了郑成功与博饼,借英雄推销月饼。

厦门一位民俗专家认为,古时“秋闱”(科举乡试)一般在八月中旬,放榜则要到中秋之后,于是士子们发明了这种预卜考试能否中状元的游戏。

福州人郑大枢在乾隆年间赴台湾时作《台湾风物吟》中“夺采抡元喝四红,月明如水海天空”,而乾隆年间进士钱琦也有诗:“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研朱滴露书元字,夺取呼卢一掷中。”并注释说“中秋士子聚饮,制大饼朱书元字,用骰子掷四红夺得之,取秋闱抡元之兆。”所以到了清代才有博饼游戏,这个说法相对可信度较高。

中秋节,

你的家乡有哪些好玩的习俗?

欢迎和我们分享!

统筹:郭郭;编辑:小烁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24号台风潭美已生成!冷空气也来了!大降温+降雨!福州气温最低才……

◆为让老师照顾孩子,福建一家长晒全家官职?权威回应来了!

◆再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jbjj/119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