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基本简介 >> 月到中秋,人逢佳节
月到中秋,人逢佳节
图文:温军
俗语云: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退休赋闲的老人来说,体会更深。这不,春节的鞭炮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元宵节的礼花似乎还在眼前绽放,端午节的粽子,好像还在齿边留香,转眼间,又迎来另一个重要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阴历的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仲秋,又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团圆节”等等。
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们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赏月祭月,寄托情怀。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活动。到唐代,祭月风俗更为人重视,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唐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现为“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至于古人为什么要祭月,有多种传说。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有关。
传说:远古时有一年,天上并悬十日,直烤得大地冒烟,寸草不生,百姓苦不堪言。一名为后羿的英雄为百姓解难,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落九日,立下了盖世神功,受百姓的拥戴。一些志士慕名求艺,一心怀不轨的蓬蒙混入其中。一日,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向其求得一包不死之药,服后即可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家中美丽而贤惠的妻子嫦娥,将药交嫦娥珍藏。此事被蓬蒙察觉,他乘后羿外出之时,逼着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情急之下,吞下此药,随即飘出窗外,飞落月宫成仙。后羿到家后,闻此事大怒,欲杀蓬蒙,但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绝,他仰望八月十五的一轮明月,发现月中似乎有嫦娥的身影,便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果品,遥祭月中嫦娥。百姓们知后,也纷纷在八月十五祭月,以祈求平安吉祥,从此拜月之风俗形成。
当然,也有另一说,说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升天后倍感孤寂。唐代李商隐《嫦娥》一诗中就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祭月赏月
如同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八月半”要吃月饼。“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地,也就成为节日赠送亲友的礼品。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商纣王的太师,后演变成为《封神演义》中的雷神,可兴云布雨)而制作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饼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芝麻、胡桃,添加为饼馅中辅料,称之为“胡饼”。唐明皇时,一年中秋赏月,与杨贵妃一起吃“胡饼”,唐明皇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一轮明月,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名称在民间逐渐传开。
宋代皇家宫中中秋节吃“宫饼”,民间称之为“小饼”,苏东坡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小饼”也就是“月饼”。到明代,中秋吃月饼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以取团圆之意。”
清朝的杨光辅《淞南采府》中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庶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与现代的月饼颇为相似。
▲闻仲太师,月饼祖师爷
▲张骞出使西域,带来黑芝麻、胡桃等
▲唐明皇与杨贵妃赏月,杨贵妃提出将“胡饼”改为“月饼”
当今的月饼更是品种齐全,花样繁多,越发精美。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滇式、苏式、徽式,还有潮式、港式、台式等;按味口分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按馅心分,有桂花、梅干、五仁、豆沙、玫瑰、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蛋黄等。总之,人们可以随意挑选,各取所需。
▼月饼花式多样
▼中秋节也有不少人家自己炕糖饼
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又值五谷丰登,百果飘香,正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入夜,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犹如白玉盘,皎洁的月光将银辉洒满苍茫大地。明朝一佚名诗人《中秋玩月》云:“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月光下,一家人团坐在一起,摆上鲜果,品尝月饼,边赏月,边叙亲情,其乐融融,何等幸福!
在写中秋的诗词中,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属佳作,脍炙人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为苏东坡为思念弟弟子由(苏辙)而作,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月到中秋分外明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月饼,每到八月半,母亲会炕一些小糖饼给我们吃,还会炕一块有盆口大的糖饼,意味着大团圆。然而,我们高兴地吃着糖饼的时候,却发现母亲快乐不起来,有时眼睛还红红的。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在思念远在朝鲜作战的我的父亲,那时音讯全无,生死不明。父亲转业后,我们家团圆过几年,但不久又分成几处,很少在一起过年、过中秋节。
如今的社会同样如此,值班的、打工的、戍边的、出国的,各种原因导致团圆节不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团圆节更是如此。在赏月之时,只能在心中暗暗思念亲人,祈祷亲人平安。
▼中秋是万家团圆的节日
▼在这大团圆时刻,还有不少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戍边战士
▲维和部队
▲巡逻警察
▲值勤交警
▲应急救援人员
▲抢修工人
▲环卫工人
最后,我还用苏老先生的词句来结束此文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作者:温 军
编辑:严京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