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考证抚顺46有个延吉路市场

发布时间:2024/5/14 17:18:24   点击数:

作家李想原创

抚顺的将军地区有过三个市场,分别为辉南路市场、梅河路市场、延吉路市场。辉南路市场已经在年撤销了,原址变成了马路,现在只有后两者在将军地区平分秋色。住在将军街以东新城路以南的居民通常到梅河路市场买菜,住在将军街以西地区的居民普遍到延吉路市场买菜。这两个市场也是全市为数不多能幸存下来的露天市场。生鲜超市没流行的那几年,两个市场为全市人口最多的街道的居民供给着生活必需品。

我对延吉路市场的熟悉程度要大大超过梅河路市场,至今已经记不住去过多少次延吉路市场了,我努力地回想到底是几岁第一次去,却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我第一次去延吉路市场的时候已经不用我妈抱着了。目前为止,我最后一次到延吉路市场是两个月以前,刚一进市场我感到很震惊,都快认不出这是延吉路市场,市场里多了许多家陌生的店铺,有卖熟食的、卖糕点的、卖主食的、卖盒菜的、卖水果蔬菜的…以前我和我妈说这个市场比站前西五路市场差太多,没有多少好吃的,如今西五路市场撤销了,延吉路市场已经和西五路市场不相上下。也难怪,我这一年才去过三次延吉路市场,一些微小的变化慢慢积累不就成了巨大的变化了吗?我感到,时光流逝的同时,熟悉的地方也会变得陌生。

曾经我对延吉路市场多么熟悉。小学时周三半天课,放了学我就拉着妈妈到市场去买狗不理包子,一开始买包子的人很多,天津小老板用红油漆在纸壳片上写“招工若干名”,我问他若干是几名。开长途电话亭的小学同学家长在电话亭倒闭后便卖起了香掉牙饼,以前去市场一路过他的摊位就会看到香掉牙在簸箕里堆得满满的,后来他家卖起了蔬菜。市场里的一家南方人卖熟食,在锅里煮的调料包是用袜子包的,我也不知道是穿过的还是没穿过的,反正被我发现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没去他家买熟食,在此之前我已经在他家买过不下二十只熏鸡。市场里的个体户多为中年人,他们家里的孩子与我相仿,一到寒假或暑假经常有子女帮着家长卖货,我青春期那会一边逛市场一边在巡睃谁家的姑娘长得漂亮,准备搭茬认识一下,但最后除了正常买东西挑货和付款以外没说过一句额外的话。现在一回想,我真没少去延吉路市场,里边的炸鸡叉、煎偏口鱼、熏鸡、烤鸭、香肠也没少买,现在为什么我口味这么清淡,猜测就是小时候多油食品吃多了。

这都是个人化的记忆片段,也许和大众有共通的地方,不过能称得上历史的还要看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沿革。尴尬的是在史志上竟然找不到延吉路市场的名字,这说明延吉路市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听我妈回忆,九十年代之前住在将军的人都到靖宇街西边的将军大市场买东西,那是一个四方大院,撤销后形成了梅河路市场,具体什么时候有的延吉路市场她也说不清楚。既然对将军地区居民帮助这么大的市场还不入流,我只好以我的印象来书写延吉路市场的历史。

延吉路市场占据了整个延吉路,这是沈吉铁路南侧的一条小马路。市场西起亦工街车站,东至靖宇街,中间包括将军堡火车站正对着的将军街北段。我小时候经常去延吉路市场的西段和中段,到了将军堡火车站前就沿着将军街拐到了新城路上,去东段的次数屈指可数。我对延吉路市场西段和中段的印象极为深刻。虽说现在市场里的店铺开了又关,同一间门店已经数不清换了多少家租客,让我对市场感到陌生,可是总体上市场格局变化不大,市场周边居民楼没有拆掉的,唯一明显的变化是年亦工街西入口改道,往高山路去的道路由走将军河东侧的铁道口改为走亦工街车站旁边的涵洞,使市场西侧缩短了一点。还有产生变化的是市场周边的自然环境,那时沈吉铁路沿线种着一排高大的杨树,几年前树冠都被砍了。亦工街车站到市场入口和将军街北段有许多高大的柳树,柳树把市场入口遮得严严实实。一到春秋,柳枝随风摆动,沙沙作响,我便将贺知章的《咏柳》与这个场景联系起来,在我幼年时让诗与身边的画面交融。延吉路市场西入口,除了冬天,树下总有摆摊的理发师,比理发店便宜一半,就是只能剪头不能烫头。到了秋天,卖秋菜的云集,白菜大葱堆一地,从市场西入口堆到将军堡小桥上,也是将军地区一景。这景象至今还有。

在我印象中最初将军街北段不在延吉路市场范围内,但是由于将军堡火车站停运了,北段是死胡同,有不少拉货的大车就停在了马路上。二十年前城市里没有几辆私家车,将军街北段比较空荡,不知从何时起,将军街北段的入口处被立了一个巨大的铁牌楼,上边写着“延吉路集贸市场”,将军街北段这次正式成为市场的一部分。从此将军街北段热闹了起来,买水果的、买蔬菜的、卖海鲜的、卖牛羊肉的云集,就连曾在将军商场卖电池的也搬到最南侧的摊位,紧挨着将军街交通岗的岗亭。白天商贩门卖货,晚上一群老年人到路口的空地上扭秧歌。将军街北段热闹起来,将军酒楼成为这里的地标,沿街商铺还开了成大方圆,还有小饭店、理疗店…之后在将军堡车站南侧还建了两个铁板房,西侧是卖鞋帽针织品日用百货大厅,东侧是超市,和我家一样当过下放户的老乡以前就在西侧的厅里卖皮带。年5月5日,抚顺的一场大风刮倒了延吉路市场巨大的铁牌楼。两年后,市场整治行动让将军街北段的摊位进厅,于是西侧的大厅变成超市,东侧的大厅变成生鲜市场。

规范市场后,市场里建起了许多板房,将军街北段也空闲下来,成为停车场,延吉路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延吉路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变迁,将军酒楼变成浴池,旁边的旅店几经易主,路两侧摇摇摆摆的柳树早已不知去向,唯有成大方圆还依然存在。

对于延吉路市场,还有很多难忘的记忆片段:早晨在小店等待着现烙的馅饼,上午用五毛钱买一大碗水豆腐小心翼翼地拎着,偶尔碰上刚出锅的黏火烧感到喜悦,中午在烟熏火燎板房里买热腾腾的盒菜…元宵节看着元宵机里的元宵和纸壳箱里的汤圆不知该买哪一种,端午节满市场寻找新煮的粽子,中秋节前半个月就迫不及待地要吃月饼…市场里每天都有几千人来来往往,脚下的土道被铺上了地砖,地砖换了一茬又一茬,最终被铺上了沥青,到了夏天还有积水,这是热闹的象征。市场里吆喝声不断:茄子一块五二斤,西瓜嘎嘎甜,刀鱼就剩这几条了…

也许现在价格已涨,也不用吆喝了,但我与延吉了市场的故事化作文字,形成文章。曾经延吉路市场的喧嚣就像《酒干倘卖无》歌中唱的那样:“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01—01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jbjj/146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