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相关传说 >>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一笔乾坤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季三个月最中间的一天,所以叫做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节”,又有因为这是受的月圆而且分为分明,所以又称为“月节”。
人们只要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会想到人事的团圆,所以中秋的意义就是家庭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当作团圆节。
要说起中秋节的起源你,和古代的祭月有、秋祀的习俗有关,在远古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月亮对自己的生活和农业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么考古人员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上,发现了人们刻绘是太阳和月亮的纹饰。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那个时候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且在《周礼》这本书当中就已经出现了中秋这个词汇了。除了祭月之外,在古代到了秋季丰收的时候,民间还有享祀土地神的“秋报”的活动。
到了汉魏之后就有了赏月、咏月的诗赋了。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中秋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许浑《八月十五夜宿鹤林寺玩月》这首诗里面写:“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生烟。中秋云净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赏月到了宋代已经流行了,而且从这以后盛传不衰。
八月十五是月圆而又格外明的日子,人们创作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想想月宫仙女们富有诗意的翩翩起舞的舞动着霓裳舞曲,让人们增加了许多对月圆之夜的美好遐想,让游子们望月思乡,增加了离别的愁绪。
宋代是中秋赏月的最兴盛的时期,当时也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千古名句。
人们常说约到中秋分外明,在加上这个时候的晚上天气不冷不热,空气中的湿气稀薄,云彩也不多,天空一望无际,所以正是赏月的好时候。
其实赏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拜月,祭月发展出来的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人们会在空旷地方,摆上香瓜、大枣、苹果、石榴和月饼,拜祭天上的月亮。
按照古人的说法,“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的主持者必须是家中的主妇,要在家中的女性拜完之后,男人们才能赏月。这个时候全家无论老小都会团聚在一起,可以在这个时候欣赏夜空,可以畅聊嫦娥、吴刚等神话传说,也可以咏诵关于月亮的佳作,品尝美酒,吃月饼瓜果,称成为了人们平时难得的乐趣。
古人的诗句里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的感情,对于炎黄子孙来说,无论在天涯海角,只要看到了中秋节的明月,就能给亲人们带去缕缕的相思和祝福。
到现在为止,吃月饼都是中秋节的一种食俗,因为月饼寓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和团圆,在很多地方,中秋节的时候亲戚朋友互送月饼是一种传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