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

发布时间:2024/10/16 11:35:49   点击数: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导语: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于金朝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祖父辛赞是金朝官员,但对辛弃疾灌输了抗金复宋的思想。

年和年,辛弃疾两次随祖父到燕京参加金朝科举考试,不中,但借机考察了金人的军事形势。年,辛弃疾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力劝耿京南向归宋,并奉表入见宋高宗。

年,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率领50骑兵突入金营,擒获张安国,并押送到建康斩首。年至年,辛弃疾在南宋担任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司农寺主簿等职,多次上书献策,提出恢复中原的方略,但不被朝廷重视。

年至年,辛弃疾历任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地方上整顿政务,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年,辛弃疾因触犯权贵的利益,被交章弹劾,罢去所有职务。

年至年,辛弃疾一度被韩侂胄起用,先后知绍兴府、镇江府,并征为枢密都承旨等职,但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

年10月3日,辛弃疾抱憾病逝于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0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词人用“秋影”代指月亮,形容它圆满而明亮,照耀着大地,如同金色的波浪。词人又把月亮比作飞镜,意思是飞在天空的明镜,又重磨,表示月亮又重新磨亮了,寓意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举起酒杯,向姮娥询问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头发渐渐变白,却无法改变命运?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现实不满的愤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词人想象自己乘风飞上天空,从高处俯瞰自己的故土,看到了壮丽的山河。乘风好去,表达了词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眷念。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描绘了词人从天空看地面的景象,也暗示了词人身处异乡的孤寂。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人想要砍掉月中摇曳的桂树,因为他认为桂树遮住了月亮的光芒,使得月亮不够明亮。斫去桂婆娑,表达了词人对月中桂树的厌恶和对月亮光辉的渴望。

人道是,清光更多,表示词人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月亮更加清澈明亮。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他的友人吕叔潜赋的。吕叔潜是宋代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建康(今南京)与金军作战时阵亡。辛弃疾为了纪念他,在中秋之夜写下了这首词。该词以中秋之夜的月色为题材,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祖国和时代的感情。词人用“秋影”、“飞镜”等比喻来描写月亮的美丽和圆满,但又用“被白发”、“欺人奈何”等反问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流逝和命运无常的不甘和愤怒。

词人还想象自己乘风飞上天空,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月中桂树的婆娑。但他又觉得桂树遮住了月亮的光芒,想要砍掉它,以使月亮更加明亮。这反映了词人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月亮光辉的期待,也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代的不满。

02《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别之后的景象,夕阳即将落山,寒鸦归巢,给人一种凄凉、孤寂的感觉。寒鸦一片,形容伤心的气氛,也暗示了行人的去向。愁,既是主人公的心情,也是词人的感慨。

柳塘新绿却温柔。,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池塘水波荡漾。新绿和温柔,都是形容春天的美好,也是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却字,表示转折,与上句形成对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若教,如果让。眼底,眼中,眼前。离恨,离别的悲哀。白头,白发,形容年老或悲伤。主人公说如果没有离别的痛苦,就不会相信世上有人会因为伤心而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写主人公的悲痛和无助。肠已断,形容极度伤心。泪难收,形容泪水止不住地流。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深情。

相思重上小红楼。相思,思念爱人。重上小红楼,指多次登上小楼远望。小红楼,指一座小巧精致的楼阁,也可能是主人公与意中人曾经相会过的地方。这句话用了重复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写主人公的无奈和痴情。情知,明知,深知。山遮断,指远方的山峦阻挡了视线,也比喻两人之间有难以跨越的障碍。频倚阑干不自由,指经常靠在栏杆上凝望而不能自制。阑干,栏杆。不自由,不能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这首词是辛弃疾代一位妇女而赋的,表达了她对意中人离别后的思念和悲哀。词中运用了对比、夸张、重复等手法,刻画了两种不同的景色和情感:一种是冬天的寒冷和孤寂;一种是春天的温暖和温柔。词中还暗含了词人对自己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失望和无奈。这首词风格优美婉约,语言精练流畅,情感真挚深切,是一首佳作。

03《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词人和友人唱完了《阳关三叠》,这是一首古代的送别歌曲。诗人泪水还没有干,就劝友人不要为了功名利禄而伤身,应该多吃饭,保重身体。

这里既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关心,也暗示了他们的不同志向,词人是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志士,而友人可能是一位追求功名的仕途之人。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词人和友人在江边告别,江水连着天空,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尽的远方,象征着他们的永远分离。同时,乌云带着雨水,把高山掩埋了一半,形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也反映了词人的悲哀心情。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词人说从古到今使人遗憾的事情有很多,难道只有离别和相聚才能引起人们的悲喜?这里词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离别之苦的不满和不解,也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不解,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民族危亡、国家分裂、朝政腐败、忠义难存的时代。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说江头的风浪虽然凶险,但还不是最恶劣的,更有人间的道路艰难。这里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友人未来生活和事业的担忧和祝福,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期待。

这首词以送别为题材,以景物为载体,以感慨为主旨,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对生命的深切思考和情感。这首词语言优美、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感情真挚、气魄宏大、意境广阔。

04《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

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作者回忆了在中秋节与友人共赏丹桂花和明月的情景,用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来形容酒杯中的花影和月影,富有诗意。这里的花和月也暗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敬意和情感。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者在今夜独自登楼饮酒,却遇到阴雨天气,无法看到月亮的失望。一尊同是指酒杯,表示作者只有酒为伴,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则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愁绪。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作者想要上天去问天公为什么不让他看到月亮的愤怒和无奈。化工是指造化者,即上帝或天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则说明了作者与天之间的沟通无法实现,只能无可奈何。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作者在没有月光的情况下,只能借助烛火来照亮画堂,并且慢慢地喝酒唱歌来消遣。烛花红是指烛火的颜色,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和不甘。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则体现了作者的豪迈和洒脱,不愿为天公所屈。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中秋节登楼赏月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天公的不满。词中运用了丹桂、明月、烛火等意象来刻画了作者的心境变化,从回忆到失望,从愤怒到豁达。词风豪放激昂,富有个性和情感。

总结: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的词题材宽广,涉及政治、哲理、友情、爱情、田园、民俗、生活、读书等方面。

辛弃疾词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抒发了他对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对朝廷无能的不满。他的词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他的词风格多样化,刚柔并济,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亦庄亦谐,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ylwh/15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