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月亮文化 >> 教学分享中秋的故事,中秋的歌谣,中秋
中秋的歌谣
《月儿圆圆》.
月儿圆圆挂天边,
饼儿圆圆甜又甜。
脸儿圆圆笑翻了,
桌儿圆圆庆团圆。
《月娘娘》
月娘娘月娘娘,
站在青天上,
身穿白衣裳,
像一面小锣明晃晃,
明晃晃,响叮当。
月妈妈月妈妈,
映着白莲花,
向我笑哈哈,
像一条小河起浪花,
起浪花,响哗啦。
《中秋节》
中秋节,月光光,
全家一起看月亮,
月儿圆月儿亮,
月饼甜呀月饼香,
吃月饼呀看月亮,
说说笑笑心痒痒,
吃月饼呀看月亮,
说说笑笑心痒痒。
《八月十五月儿明》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
一块月饼一片情呀。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待我亲又亲呀,
我为爷爷唱歌谣呀,
一块月饼一片心呀。
初一看,一条线,初二三,眉毛弯。
初五六,挂银镰,初七八,像小船。
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
中秋的故事秋
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老百姓们愁眉苦脸,只好烧香拜月求嫦娥保佑他们。
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当天就来到了北京城。她去敲开了一家家的大门,但是,人们打开门一见到她,都连忙把门关上,不敢让她进去。 玉兔想来想去,不知为什么人们不让她进门。她只好坐在一座小庙里寻思。她低头一看自己这一身素白的衣裙,忽然恍然大悟:只有办丧事的人家才穿白的衣服,现在人们家里都有重病人,看到我一定觉得不吉利,我应该换一身衣服去试试。玉兔儿看见身边的神像穿着一身铠甲,就借来穿在了自己身上。 玉兔穿戴好后,又去敲人家的门。人们一见她这身打扮,吓了一跳,后来一听说她会治疑难病症,就让她进屋来了。玉兔给病人吃了红、白两种小圆饼,顿时,病人的精神就好起来了。玉兔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但是,人们见到这身装束,都有点害怕,对那种神奇的药也感到莫名其妙。玉兔想:我不能总穿这身衣服了,可是,穿什么好呢? 人们感谢玉兔走街串巷,不辞劳苦地解救病人,都要送给她东西。玉兔什么也不要,只向人家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有时候象个卖油的,有时候象个算命的,有时候又象个卖菜的、唱戏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是女人打扮。病人太多了,玉兔跑得再快也忙不过来,她就骑马骑鹿、乘凤乘鹤;或者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乐。 玉兔治好了所有的病人,累得倒在树下睡着了。在睡梦中,玉兔現出了本來的面目,头上露出了两只大耳朵。街上的人围观这位兔面人身的少女,嘈吵声把玉兔吵醒了。玉兔见此,只好说出真相,说病人已治好,它也要回月宫去了。以后,北京人就在八月十五这天供奉「兔儿爷」,感谢玉兔当年下凡为百姓治病的恩德。(来自网上资料)
兔儿爷派生出来的俗语和歇后语:“兔儿爷的旗子──单挑儿”。“兔儿爷翻跟头──窝犄角”。“兔儿爷过河──自身难保”。“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肺”。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太阳下山以后,人间就一片黑茫茫,不点灯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壮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月妹,她心灵手巧,很会扎灯笼,圆的像球扁的像帽,扎鸟会飞扎龙会舞。她家门前有三棵柚子树,每当柚子成熟时就摘下来分给乡亲们吃。一天夜里,月妹点亮灯笼,心想要是天上也能挂一盏大灯笼,天一黑就发光发亮,那该多好啊!可是怎么把大灯笼挂到天上去呢?上天的路在哪里呢?月妹去问白胡子老公公和白头发老奶奶,大家都摇头。月妹心想,不是说天连着地地连着天吗,既然连着就一定有上天的路。月妹出门了,乡亲们来送行,月妹说:“你们等着看吧,等天上出现了一盏大灯笼,那就是我到了天上了。你们就到我家来摘柚子吃,后生哥可以打苹果,姑娘们可以蒸甜糕,大家亲亲热热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月妹带了三样东西出门,一盏大灯笼,一把草鞋弓,一大袋香芝麻籽。灯笼当然是要挂到天上去的,草鞋弓是用来打草鞋赶路用的,芝麻是用来记日子的,月妹相信,等这一大袋芝麻籽用完,就一定能找到上天的路。月妹就这样出门,去找上天的路了。走呀走呀,一路走一路奔,过一天就扔一粒芝麻籽,草鞋烂了就换一双。不知过了多少天,不知过了多少年,草鞋不知换了多少双。。。草鞋弓只剩半尺宽,芝麻只剩一小袋,出门时月妹十七八,如今月妹头发都白了。可是月妹仍然不停的赶路,她下决心要把灯笼挂到天上,给黑夜带来光明。
有一天,月妹来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见前面大海茫茫,无边无垠,可是海里没有水,也没有涝。只见一层层浓云密雾奔腾翻滚,月妹感到很疲倦,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海边有一块大石头,圆溜溜白生生的像个大盘子。月妹就在这大盘子上坐下来休息,一边还摆开草鞋弓,打起草鞋来。不知从哪吹来一阵清风,大盘子动了,慢慢地旋转起来,渐渐地向大海深处飘过去,钻进浓浓的云雾里。月妹低头打草鞋,没有发现这个变化,月妹打完草鞋,抬起头。“咦?这是什么地方?头顶空荡荡的,四周也空荡荡的!”月妹低头一看,哎呀!下面的山川河流房屋田地,“呀!我这不是已经到了天上了吗!”月妹非常高兴,立刻点亮灯笼,把剩下的芝麻全部向四周撒去,月妹坐的大盘子在灯光的照耀下通体发亮,从下望上去银白银白的,那些芝麻也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乡亲们看到天上真的挂了一盏灯笼,知道那是月妹挂上去的,就把它叫作月亮,把那些发光发亮的小点点叫作星星。这一天刚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从此以后,没到这一天,大家就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柚子一边看月亮。月妹就留在月亮里,再也没有回来了。
古时候,有个地方夜晚总是漆黑一片,天空就像笼罩着一块黑布。因为在这里,月亮从来没有升起过,星星也不闪烁。其实在上帝创造世界时,晚上还是很明亮的。
有一次,有四个年轻人离开了这片国土,来到了另一个国度。在那儿,当傍晚太阳消失在山后时,树梢上总会挂着一个光球,洒下一片柔和的光线,它虽然不如太阳那样光彩明亮,但一切还是清晰可见。那些旅客停下来问一个赶车经过的村夫那是什么光。“这是月亮,”他回答说,“我们市长花了三块钱买下它,并把它拴在橡树梢头。他每天都得去上油,保持它的清洁,使它能保持明亮。这样他就每周从我们身上收取一块钱。”村夫推着车走了。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说:“我们也可以用这盏灯,我们家乡也有棵和这一样大的橡树,我们可以把它挂在上面。夜晚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将有多痛快呀!”第二个说:“我来告诉你怎么办,我们去弄辆马车,把月亮运走。这里的人会再买一个的。”第三个人说:“我很会爬树,我来取下它。”第四个买了辆马车。第三个人爬上树,在月亮上钻了个洞,穿上绳子,然后把月亮放了下来。这个闪闪发光的圆球于是放在了马车上,他们用一块布盖在上面,以免别人发现是他们偷的。他们顺利地把月亮运到了自己的国家,把它挂在了一棵高高的橡树上。这盏新灯立刻光芒四射,照耀着整个大地,所有的房间都充满了光亮,老老少少都喜笑颜开。矮子走出了石洞,小孩们也穿着小红褂在草地上围着圈跳起舞来。那四个人负责给月亮添油、净身,并每周收取一块钱。但他们慢慢地老了,其中的一个生了病,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他要求把四分之一的月亮作为他的财产,埋进他的坟墓里。等他死后,市长爬上了大树,用篱笆剪子剪下了四分之一的灯,放进了他的棺材。月亮的光芒减弱了,但仍然发光。第二个人死时,又有四分之一陪了葬,月光又减弱了。第三个人死后,他也带走了他那一份,月亮更暗了。当第四个走进坟墓时,原来的黑暗又回来了。但是月亮的各部分,在阴间又重新拼合在一起,使得那些黑暗中的死人不得安宁,一个个又醒来了。他们又能睁眼看世界了,觉得非常惊异。淡淡的月光对他们已是绰绰有余,因为他们的眼睛已变得那样衰弱,经不起太阳的强光。他们兴奋地爬起来,又开始了从前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去看戏跳舞,一些人去客栈要酒喝,醉了就争吵,最后拳脚相加。吵闹声越来越大,最后传到了天堂。守卫天堂大门的圣彼得以为下届在造反,就招集了天兵天将,叫他们去击败恶魔,如果他们来侵犯天庭的话。但是没有恶魔来,于是他便骑上马穿过天门,下到凡间。在凡间,他叫死者安静下来,让他们重新回到坟墓,从他们手中拿走了月亮,把它挂在了天上。
中秋的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一是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二是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三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古人非常重视节气,每年在春天播种之前,古人就有打春牛等春祈的活动,以求五谷丰登,而中秋节时,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人们祭祀土地,汇报收成,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八月十五也是土地神生日,人们用竹子插地,上绑金纸,给土地神作拐杖用,祈求好的收成),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敬。
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中秋的传统活动
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吃月饼之前有个传统习俗,就是先留出一点给月亮吃,或者给祖先留一小块,然后全家人才开始吃。各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表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感恩,或者对自己祖先的怀念、崇敬;还有的地方,会把一小块月饼放到院子门外,人们认为祖先的魂不会进到屋里来。在家里吃月饼,是不可以一人拿一个月饼的,必须用刀切成大小均等的小块,然后大家把自己的月饼吃完,预示着家庭的团圆。如果家里人外出或者不在,就要把他的月饼留下。月饼要分着吃,而成圆月。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的南京特色
中秋赏月的习俗就源自南京呦!有个采石矶东晋时隶属于南京,又称牛渚,名流谢尚、袁宏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也留下来“牛渚玩月”的典故,如今这一习俗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有摸秋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成群结队的到田地里去摸到什么就烤来吃。而主人即使知道也不会管,丰收了之后还专门留一点在田地里给人摸,狗也拴住,以此来庆祝丰收,体现了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关系。
中秋之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到瓜田、豆园摘取瓜果回家,摸到的话就能生个大胖儿子呦!当然了,不能白拿,第二天要把损失的钱还给瓜果的主人!
南京童学园年秋学期招生尚余少量学位,欢迎您及孩子进入我们的大家庭!
江佑铂庭幼儿园报名邮箱:njwaldorfkg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