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月亮文化 >> 威远县各镇名字的前世今生威远的来历
每一个地名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部传奇。
一、严陵镇
威远县县城定名严陵镇,始于民国时期。据《严陵镇志》记载:“民国九年()3月,全县划为10个区,改城区为中区。”“民国24年(),推行新县制,规划全县为3个区26个乡镇,改中区称严陵镇,这是改县城称严陵镇之始。二.新场镇
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来由,威远县新场镇这个“新场”是怎么来的呢?笔者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和查证相关资料,得知“新场”的由来。
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周俊回忆,以前的场不在现在这个地方,是在老场村。
据传,早在明朝初年,距此40多公里的自贡产盐业日趋鼎盛,那时没有其他运输工具,只能靠人挑马驮往外运盐,沿途百姓便加入到挑盐到仁寿、乐山等地的行列中,稍有钱的买来骡马驮运,将盐运出去换米运回威远、自贡,逐渐形成了一支挑箩排担、吆骡赶马的运输队伍。
老场正处于这条盐马古道的三分之一处,这些运输队头天出发到自贡挑盐再往回赶,到达老场天就黑了,需要在这里歇一晚上。
经商队伍逐渐扩大,老场越来越热闹。有人建议应该在这里建个场,大家可歇脚吃饭,或是做买卖。当地大家族——刘氏家族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便筹划在这里建起了场,修了客栈、饭馆等,并约定每5天逢一次场。
后来有的有钱人把房子修到了这个场上,有的百姓也往场上迁移。没两年,这里就形成了一条二三百米长的街道。虽然街道很窄,可也还像那么回事。每天一大早骡嘶马叫,人声鼎沸。
可是好景不长,人口多了,饮用水便成了问题,汛期还可以在河里挑水饮用,可到了枯水期,人们连吃的水都没有。没有水,一个地方就没有活力,当然就留不住人。老场没法扩展延伸,不到两年,场就兴不起了。
后来,一些有钱人开始重新选择建场的地址。找了好几个地方,发现现在新场(上游村)这个地方,地势开阔,分布着7口古井,水源从不枯竭,便确定在这个地方重新建起了场镇,没用正式命名,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新建的场镇叫做“新场”。被淘汰的场就叫“老场”了。
新场建起后,能够满足运盐运米的运输队歇息。后来新场有了煤厂,当地人又把煤挑到自贡去煮盐,增加了挑煤的队伍,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新场不仅能容下所有挑煤驮盐运米的脚夫,还逐渐有了经营米、煤、盐、百货商品的商人。周边荣县、仁寿和庆卫、连界、观英滩等地的人都到这里来赶场。后来还修起了骡马拉车行走的马路。
赶场的人越来越多,到新场场镇上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场附近修起了水库。改革开放后,新场又建起了自来水站,以满足场镇人口的饮用水需要.
三.碗厂镇
碗厂镇因明末清初,曾姓在此兴建碗厂(瓷厂)相继发展成集市,故名。
四.连界镇
连界镇,地处四川省威远县西南最边远的角落,因它东与资中县相连,西和仁寿县接壤,南和荣县衔接,北距威远县城一百华里;形成一镇连着三县(古时是一场连三州,既资州、荣州、嘉州)的特色,因此得名叫:连界场(镇)。
连界场(镇)所在地的云连山区是横断山脉的支脉,属深丘陵地带。这里一年当中云雾笼罩期达日之多,只有清明前后和中秋前后才有几十天的朗朗晴空,因此这片山区便被称为:云连山(区)。人们所说的云连山区是以连界场(镇)为中心三十华里半径的山区。据考证(犍为志、嘉州志、资州志),连界场(镇)始建于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战国初期,是一个因业(冶轶业)而兴建的场镇。由于当时属犍为郡管辖,故史称连界场(镇)所在的云连山区为云连铁山。
五.高石镇
高石镇的前身是高石场,隶属威远县龙会区。解放前叫高石场,解放后曾叫高石公社、高石乡,自撤区并社后才正式叫威远县高石镇。
地名上不仅可看出历史的踪迹,还承载着一脉相传的文化。把威远地名集合排列起来,也可排出从一到万的序列。
一碗水,二甲坡,三河碥,四方碑,五堡墩,六合寨,七厢土,八姑山,九里村,十字店,百胜乡,千手观音,万家沟。
1.一碗水
一碗水位于观英滩镇一碗水村,路旁的一块大石顶上有一小坑,其状如碗,终年盛满水,不溢不竭
2.二甲坡
在镇西镇川主村(原护理乡新路村),因其解放前处在两甲之间而得名。
3.三河碥,村前小溪连续三弯,远看酷似三条,故名。就如同山王五条马路一样,实则一条。
4.四方碑。
向义镇四方村因此而得名。这里是温家宝总理曾经亲临视察的地方。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四方村真的是名扬四方了。
5.五堡墩,
因连续五个形似墩子的山峰而名,近年已成来威远穹窿地貌的标志之一。
6.六合寨。
很多人没有听过的名字,想不到它,竟然隐藏在佛尔岩的背后。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
7.七厢土。
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工业化使传统农业日渐式微。
8.八姑山
原名八鼓山,位于向义镇四方村与界牌镇南强村交界处,因周围有八个山丘,均形似鼓,故名。清咸丰十年()建八姑寨,原名众生寨,占地平方米。现存寨门一座,寨墙数百米.
9.九里村
高石镇九里村,村内有一条山岭长九华里,叫九里岗。资威铁路经过这里到坭河,再到黄荆沟镇。
10.十字店
因其店铺位于新店到镇西与威远到程家场的十字路口而得名。
因似美女仰卧故称。小河镇好汉山,因一汉子一口气将蓝靛从山脚挑到山顶而得名。
县城老翁许愿朝峨嵋山,后改朝此山小庙,因此得名二峨山。威远的二峨山还不止一座。
有人说,广场街无广场,那是不了解历史。县第一初级中学的操场,原在老县城外,曾是县城最大的广场。广场街得名是有依据的。
最后,婆城是怎样得名而来的,来看看吧!
威远又被称为婆城,它源自南门外堰塘角的婆婆饭店。从前,堰塘角有根很大很大的黄桷树,它枝繁叶茂,象一把巨伞,遮了半边天。夏天树叶飒飒,凉风习习,过往行人无不在树荫下歇脚乘凉。有个老婆婆看好这个地方,就在树下搭了个茅草棚,做饮食生意。不久,老婆婆的儿子死了,儿媳年轻守寡,想改嫁又不敢说出口,加上开饭店起早摸黑,十分劳累,有苦无处说,她只好暗自悲伤,把眼睛都哭肿了。
因为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她只好在为顾客舀饭的时候,故意把“冒耳头”装得满满的扣得紧紧的,心想,把生意整蚀了本,饭店才好关门!哪晓得她添的“冒耳头”越扎实,来吃饭的人越多,生意不但没蚀本,反而赚了钱。婆婆说是媳妇能干,会做生意。媳妇则说是婆婆贤惠,会招呼应酬,顾客才上门。婆媳俩有说有笑,越做越起劲,生意越做越火红,茅草房变成了新瓦房。小媳妇也再无去意,留下安心做生意。大家看到婆婆店赚了钱,都到那里搭棚棚做生意,一家挨一家,连接起来成了一条街。婆媳俩见开店的多了,怕顾客减少,就把碗筷、桌凳洗得干干净净,客人来了又总是笑脸迎送,所以来店里吃饭的总是络绎不绝。
而其它男人开的店就相形见绌,生意萧条了。婆婆店的生意总是比哪家都好,人们都想找个原因。一天,来了一个风水先生,他拿着罗盘东看西看,说:“这里处在坤卦上,所以女人开店总比男人开店生意好!”时人信以为真,各个店子都易主为女,即使仍由男人开店的,也男着女装,也取名“婆婆店”。有一年皇帝微服私访到了这里,慕名想到“婆婆店”落脚,谁知到那里一看,整条街都挂着“婆婆店”的招牌,店主们都跑出来你拉我扯,都说:“我们才是正宗的婆婆店!”皇帝被吵昏了头,连忙说:“好好,不要争,大家都是‘婆婆店’!”当人们知道他是皇帝后,都想讨个封赐,以图个吉利。皇帝说:“世上只有男州,没有女县,也太不公平,这里的婆婆们都很能。干,不如就叫‘婆城’。”从此,威远县城就有了“婆城”这个雅称。再后来,县城城内的街道也按“坤卦”的模式来摆布。
赞赏
长按北京公立白癜风医院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ylwh/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