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活动 >> 广东各地中秋风俗大盘点你的家乡呢
中秋节是民间的大节日,在端州,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各大酒店、茶楼、饼家便大量出售中秋月饼,亲友之间互相礼送月饼生果,直到节日这一天止。中秋之夜,设祭品拜月光,家家赏月,吃月饼、田螺、芋头、栗子、生果,玩灯笼,猜灯谜,放孔明灯。
在黄岗白石村,村民会举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训火头”(即甩火球),以其耀眼的火焰绽放在热闹的中秋之夜。“甩火头”的习俗始于元代,当年朱元璋闹暴动时,白石村村民在中秋之夜以“甩火头”传递起义信号。随着时代的转变,中秋夜“甩火头”逐渐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一个中秋传统习俗,并被村民们赋予了“祈求去掉污秽,迎来红火的生活”的寓意。
图:出动
在鼎湖,其民间风俗活动“烧番塔”已经不再局限于村民自己的庆祝活动,已然上升至带有鼎湖特色的宣传活动的层面了。“烧番塔”活动以狮子迎宾开场,继而祭塔、祈愿纳福、点火、放鞭炮、舞龙、《烧番塔》表演和广场舞蹈比赛等。
图:vv
在高要各村,中秋节也保留着“烧番塔”的习俗,火花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预兆丰收。
此外,封开有“山歌对唱”、“捞鱼节”、“火把节”,四会有“拜月姑”等庆中秋活动。
中秋佳节,外地来的游人也有好去处:
行七星岩,观落英缤纷;
攀鼎湖山,游湖光山色。
坐西江船,尝御用麦溪鲤;
逛肇庆街,品传统裹蒸粽。
广州在广州,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深圳、珠海、中山深圳、珠海、中山与肇庆端州的庆中秋活动差不多,从农历八月上旬,亲戚、朋友之间互赠月饼、水果,直至节日为止。中秋之夜,一般都会拜“月光”、吃团圆饭、赏花灯、猜灯谜、玩灯笼、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佛山除了传统的拜月、赏月、吃月饼之外,在佛山市南庄镇的上元村,有个已经流传上百年的习俗---中秋舞火龙。“火龙”是用草编制而成的,在“龙”身上每隔80厘米处放置一油盏,由村民给火龙身上插上香火,以寄托着自已的心愿。插满香火点燃油盏后,火龙开始出游,爆竹和锣鼓开路。村民将近百米的龙身,高高举起,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舞起龙尾,翻腾起舞,场面异常热闹。
东莞在石碣,有“八月望日,尝芋食螺”的说法。中秋前夕,村民就会去池塘打捞田螺,市民多去市场买田螺过节。
而在企石上洞村,则有中秋舞草龙的习俗。草龙由村里老人编织,舞龙前在草龙身上插上线香,夜幕中的稻草龙就像一条“金龙”,舞动起来火光飞舞。在中秋节夜,每个房的草龙都将聚集在上洞村广场,展示“群龙共舞”的壮观景象。此风俗在当地已经延续多年了。
惠州惠州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里的村寨举行舞火狗活动,期间,还会举行“瑶族女儿成年礼”仪式。据讲,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历史。
此外,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用以拜月的、与月饼齐名的应节食品,那就是平陵水糕。平陵水糕是平陵市井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中秋风俗的特色。
清远清远的庆中秋风俗“很传统很粤式”。有树中秋(即高举彩灯),扎灯笼,耍碌仔(即小孩挑各色灯笼上街玩),拜月光,追月(即十五、十六连续赏月),吃芋头、柚子、菱角、田螺、板栗。
拜月光
云浮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还有树中秋,与广州风俗一样。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入夜,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届时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江门江门人庆中秋,除了拜月、赏月,还有一个其它城市所没有的雅好:咏月。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的传统,所谓: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
茂名在电白县马踏镇,中秋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中秋当天,由村民组织舞狮队、舞蹈队、各色人偶等,敲锣打鼓、舞龙舞风地在街上游行,边走边放鞭炮,场面非常浩大。
湛江湛江中秋节的过法多种多样,有舞人龙、做月饼、编猪笼、拜月佬、看浮针等习俗,都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秋节舞人龙是湛江开发区东海岛、雷州市沈塘镇一带的传统习俗,已有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当天,村民们都自发到村广场上表演和观看舞人龙。耍龙者轻便灵活、威武逼真,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犹如生龙活现。湛江人龙舞这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舞蹈已于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时人们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
阳江中秋月圆之际,阳江满城尽闻牛肉香。在当地民众看来,过中秋也是过“牛节”。家家户户过中秋吃牛的习惯,在阳江地区已沿袭多年。
梅州、河源、韶关此三地是客家人超90%的聚居地,客家人过中秋时同样有拜月光、吃月饼、赏月等习俗,拜过月后,家长往往先让孩子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寓意接受了月神的赐福,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在梅州,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潮汕、揭阳地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百姓受尽欺凌,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头。芋头取“芋”字与潮汕话的“胡”字谐音,剥芋皮则称为“剥鬼皮”。至今,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广东各地贺中秋的风俗各有风格,但无一不是表达同一个意思:人月两团圆。籍此中秋佳节之际,小编祝各位看官中秋佳节喜团圆,月圆人圆事事圆——一切皆圆。据网络资料整理。来源:西江网、南方都市报、广东新闻网、大洋网、本地宝、新闻中心、湛江日报等
编辑:星湖美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