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活动 >> 穿越到古代,看古人如何过中秋
作者:洞见Neo
文化,因传承而经典。
知乎上有网友问:“现在过中秋有什么意义?”
网友
莫名感慨道:“风俗在慢慢消减,只剩下一顿油光四溢的晚宴,提醒我们渐渐失去的仪式感。”在节日气氛越来越淡漠的今天,我们的确失去了过节的能力。
北宋诗人唐庚曾这样描写过自己的中秋:
初游东都年二十,清欢趁得中秋及。
高阳会中酒徒集,惠和坊里绣鞍入。
蟹螯尝新左手执,鸡头未老搓玉粒。
杯行到手不待揖,明月清风供一吸。
清代也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中秋节送什么大闸蟹,吃什么网红月饼,这些都是老祖宗么玩剩下的。
当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响彻千古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和古人们比起来,他们过的才叫中秋,我们顶多算是放假。
01
唐初,中秋节成了国家的一个正式节日。
此后,每逢中秋,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每家每户都相继设香案、摆祭品、香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把酒言欢,围坐赏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千年前,一个26岁的年轻人,漂泊在外,在中秋独自面对一轮圆月,写下了这四句话。
于是,诗,千古;情,千古;人,亦千古。
他,就是李白。
和大多数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一样,李白从老家四川出发,沿着长江大河一路北上,成了一名“北漂”。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来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别说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但是,面对那轮明月,耳畔传来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他是真得有些想家了。
于是他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满腔思乡之情化作一杯浊酒。
蜀道难,隔着万水千山,李白有家不能归的忧伤成了所有游子内心的难言之痛。
一个人无论在外有多么风光,家和家人永远是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和李白的潇洒相比,苏轼的洒脱不遑多让。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度沉浮,都不曾让他低眉下腰的硬汉,却屡次在中秋夜成了一个“伤心人”。
公元年,苏轼被贬杭州,每逢中秋佳节,他都会带着妻子王润之泛舟西湖,饮酒赋诗,并且按照当地的习俗,观赏游船上的歌舞、特技,参与投掷、射击等游戏。
别看他玩得开心,但是等到赏月祭月的时候,他又忍不住惆怅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宦海沉浮,无法和亲人团聚,始终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
唯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慰藉着千百年来一个个孤独思乡的灵魂。
人圆月圆的中秋,自带团圆属性。
到如今,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将他乡变作了故乡,团圆成了一种奢望,中秋节也渐渐失去了那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羁绊。
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过节。
02
“嫦娥奔月”是中秋的神话起源。
相比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似乎中秋身上的“爱情”属性更为哀婉凄美。
一轮圆月,天上人间,是再也不见的爱恋。
人生中最无奈的爱情莫过于此。
杜甫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一篇名为《月夜》的中秋“情书”: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安禄山抓住,虽然没有囚禁,但是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虽是战乱时期,但是中秋节的万家灯火依然照常亮起,却没有一盏为他杜甫点燃。
无可奈何之际,杜甫只能独自喝闷酒,不由得想起了妻子杨氏和他相守在一起的时光。
酒过微醺,竟然忍不住将自己的心里话脱口而出:“老婆大人,你简直太美啦”。
原来,诗圣才是货真价实的爱妻狂魔啊。
中秋传情,自古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表明心迹的上佳时间。
一个人爱得越深,思念越是绵延不绝。
难怪乎,古时中秋月圆夜的猜灯谜活动被众多年轻男女所钟爱。
灯火通明的夜市,赏月饮酒,于你来我往的猜谜游戏之中,男女之间互相展示才华,难免暗生倾慕,自然而然便会延续出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
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如果人间太苦,那么中秋佳节,就让爱情来得甜一些吧。
今年中秋节就快到了,大家都准备怎么过中秋呢?
其实中秋节并不是
赏月亮+吃月饼这样的组合
今天小编要带着大家“穿越”回古代
扒一扒月饼的进化史
再看看古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月饼的进化史
▼
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后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已有了“饼师”这种职业,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
到北宋时候,当时的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最后也是传播最广的,元末明初,据说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反抗元朝时,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将纸条藏入饼中传递消息,以月饼内藏字条传递信息:八月十五起义,最终各路人马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后来明朝建立后八月十五吃月饼就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
古人怎么过中秋
古代的中秋节可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一块月饼要一家人吃
家里富得流油也得这么做
中秋节起源之谜
中秋节,起源众说纷纭
源于帝王的祭祀活动
源于农业生产庆祝丰收
源于唐军裴寂发明月饼作军饷
源于古代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
……
其实,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
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中秋与春节齐名
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唐朝:中秋月饼是杨贵妃起的名
在月饼的进化史里我们也提到了
原先的月饼叫做胡饼
后来杨贵妃觉得胡饼好吃但不好听
于是胡饼正式改名成为月饼
宋朝:中秋节越晚睡越长寿
宋朝中秋之夜必放水灯
夜市通宵营业,百姓们也玩通宵
相传当天越晚睡越长寿
月饼可以少但桂花酒可不能少
文人墨客对酒当歌
一家团聚盛行拜月而不是赏月
来祈求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元朝:小月饼藏大机密
元朝的中秋习俗
几乎没有推陈出新
但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
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明朝:西瓜切成莲花
明朝中秋月饼和西瓜必备
而且要把西瓜雕成莲花状
用于中秋夜举行的迎寒和祭月
雕花可是个技术活
起码现代人没练过很难做到
少数民族过中秋
蒙古族中秋“追月”
人们骑上骏马
奔驰在草原上
追着月亮东升西落
朝鲜族会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
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
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
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德昂族青年男女“串月”
在山头吹起葫芦笙倾诉衷情
通过“串月亮”送槟榔
送茶来订下婚约
更多的少数名族载歌载舞
来庆祝中秋佳节
如今的中秋节化繁为简
赏月、吃月饼、看花灯、猜灯谜
这是最常见的过法
那么,这个中秋你家打算怎么过?欢迎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洞见微观峰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