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徽州民俗之歙县洪琴村中秋戏龙

发布时间:2017-8-13 20:19:11   点击数:

民俗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民间逐渐形成地、反复出现并世代传承的包括居住、服饰、饮食、节日、婚丧、禁忌等方方面面生活习俗。在我的故乡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历史上,因晋室南渡和安史之乱,北方和中原各氏族为躲避战乱纷纷一路南迁进入山清水秀的徽州定居生活。千百年来各氏族间在交流融合中形成一整套极具浓郁徽州地方风韵的民间习俗。

徽州有六邑,每邑分四乡。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单在我生我养我的歙县,各地至今仍流传着各种具有浓郁徽州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如:竹铺叶村的叠罗汉、许村的跳钟馗、以及我的家乡洪琴村的中秋戏龙等等。

自古以来每年中秋到来之时,新谷已经入仓,村民便用新稻草扎成祥龙在中秋之夜全村同舞,以答谢老天爷风调雨顺带来了丰收的年景。洪琴村是歙县南乡的大村庄之一,全村有两、三千人。其中汪姓村民占70%左右,我淩姓占25%,剩下的为杂姓。古时候全村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阵,淩姓单独为一方,其余四方均姓汪,共扎五条龙,名为“五龙闹中秋”。如今汪姓四个方阵中的两个也许因缺乏会扎龙的后人已多年不舞了,剩下另外两个方阵和淩姓所属方阵仍在继续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扎龙可是一件手艺活。每年农历八月初头,村里各方的几个领头人便挨家挨户到所属的村民家筹钱,然后去村中制香艺人处定制龙香,请糊纸艺人来糊纸灯。到八月十二、三开始正式扎龙了,先用稻草包裹细竹干扎成长圆型匾状,两片相叠一端固定,中间用短棒撑开形成龙头。中秋那天早饭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村巷中添稻草、编龙鳍、扎龙身,忙得不亦乐乎。下午两、三点钟收尾,尾分三股,编结三瓣,故名“三尾龙”,至此一条直经三十公分左右,长十几丈甚至二、三十丈的祥龙就扎成了。

夜幕降临前村民们和专程来看舞龙的亲友们就早早吃上中秋团圆宴。“锣鼓响,脚板痒”,六点头阵锣鼓一响,人们就陆续放下碗筷出门观看。原本光秃秃的龙开始装扮。彩纸糊扎的龙齿、龙舌、龙角、龙口灯、龙顶灯、龙尾灯按顺序一一插入。龙头两侧捆绑上四节干电池的电筒当龙眼睛,(如今又换成带蓄电池的远射灯)。七时后第二阵锣鼓响,个个头戴草帽身穿紧袖衣的青、壮年汉子开始将祥龙每隔七八尺叉上一柄叉子;一阵忙碌之后第三阵锣鼓响,爆竹齐鸣、华灯齐亮、龙起身了,威风凛凛的!引导灯先行:一盏写着“风调雨顺”,一盏写着“国泰民安”。大锣大鼓开道,长龙紧随,龙顶灯迎风旋转,聚光龙眼睛直射正前方,小锣小鼓负责殿后。

草龙撑出了巷子来到宽阔的晒坦,坦边已燃起熊熊的火堆,妇女们就着烈焰焚起龙香,然后一一插遍龙身(龙香是特制的,龙头香一米长,成人大拇指粗,三炉共九柱。龙身香五十工分长,成人小指粗,至少三千支)。上香毕,爆竹声中缓慢的锣鼓声骤然急促,村民们踩着鼓点在皎洁的月光下将浑身香火闪烁的长龙开始舞动起来,随着绣球灯的轨迹左盘右旋、上下翻飞,一会儿衔球一会儿缠尾……。龙头分量最重又最需技巧,得三个壮汉呈“众”字同时舞动,另有三人随时替换;龙尾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摆动,也需一人随时替换。舞了一阵后,祥龙接着游行于街巷中。沿街巷的村民、店家摆出香案放置月饼、高升(即爆竹)、喜钱迎祥龙,祈盼龙降吉祥。领头人收下月饼、高升、喜钱,从祥龙身上拔下三柱龙香回赠,祝愿村民吉祥如意合家安康、店铺财源广进。

当几条祥龙汇集到村中央古戏台前的晒坦,互赠香火后稍作歇息……一声清脆的哨声起,几方的锣鼓齐鸣,爆竹震天,舞龙便进入高潮。几条长龙在统一指挥下,随着锣鼓的节奏声翩翩起舞,忽进忽退、忽快忽慢。一会儿齐头并进、一会儿追尾嬉戏。忽然间腾空飞舞、一刹那又伏地潜行……。翻腾盘旋舞出各种造型----“五龙献月”、“五龙盘月”、“五龙戏月”、“五谷丰登”等等。晒谷场中舞者竭尽全力挥舞长龙,晒谷场边观者如潮喝彩连连,全场气氛颇为炽热。一阵合舞之后,各自又重新回到所属的地盘,再上香再舞。舞到夜深月近中天时,才将龙送入化龙潭退出叉子摘除彩灯,或投入小河顺水漂归江海或在岸边大火焚化。

我很小就参与了中秋夜舞龙。开始是背殿后的小鼓,大点就抬先头开道的大鼓,再是撑专为小孩扎的小龙(两、三丈长,行走街巷时跟在大龙后,大龙舞动便在场边等候)。从十七、八岁起体力够得上便开始加入舞大龙的行列,最累的一次是我工作后的第三年中秋,那次是摆龙尾。龙尾一直在不停地摆动,跑动时左右摆动的幅度更大,双手得在叉柄上上下不停的换位,虽然有替换,还是累得不行。唯一遗憾地是从没舞过龙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已有二十多年中秋节没回故乡了,希望来年有机会能回故乡再舞它一回。

花开花落、光阴似箭,如今我队里许多人,如:淩齐松(鼓乐)、淩家裕(制香)、淩家淦(书法)、淩至祥(扎龙)、淩富德(鼓乐)、淩华六(鼓乐)、王志木(领头,扎龙)、张来久(鼓乐)以及高坞山的淩大lou(门+犬)(纸扎)……等等已陆续谢世,中生代从他们手里接过此习俗活动,而年轻一代还在磨练中。我衷心希望这一古老的徽派民俗今后仍将继续传承下去!

本篇文章作者:

图:瞬间

文:深山樵夫

赞赏

长按







































得白癜风的原因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hd/74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