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食俗 >> 智汇共佳节,明月寄相思江北新区智
中秋节前,一场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生动有趣的“中秋节”主题活动在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拉开了帷幕。
民俗专家趣谈中秋风俗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中国人对于团圆的愿景、家国情怀,很多都凝聚在流传至今的中秋节诗句里。
现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思炎以“仲秋时节话中秋”为主题,从中秋节的基本色调、和文化结构讲起,详细解读了中秋节名称由来、中秋的风俗、中秋月饼的文化符合意义、以及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的当代意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时间可以追溯到唐宋期间。中秋节的基本色调是白色,蕴含着‘天地幻想、月圆人圆、长生不死、美在人间’的文化基调。”在娓娓道来中,陶思炎的讲述提升了现场人员对中秋节的的认知。谈到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的当代意义,陶思炎说道,“节日符号与节日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这对于培养文化传人、唤起文化认同、鼓励继承创新、共享文化盛宴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文化魅力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今年82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地讲述了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分类和造型。
“早在商代,人们就经常用剪刻刀在金属箔片、缣帛、毛毡、皮革、树皮、树叶等薄片材料上剪镂影像纹样,用来贴挂在人的头面、服装、器具等上面作为装饰。当时的艺术形式主要有贴花和胜。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今天我们熟知的剪纸。”陈竟说道,“中国民间剪纸不仅仅是常见的红色剪纸,还有折叠剪纸和彩色剪纸。剪纸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意象造型。所谓“意象”,就是意念中的形象,不是自然中的形象。简单来说,就是发挥主观想象,运用简括、夸张、添加、拼连、套叠、装饰等造型方法,用象征、谐音、拟人等的表现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创作。”
活动之前,陈竟还为产业园特别创作了一幅国画——《智汇润廉》。“智汇润廉”是园区的党建纪检品牌,取“清风润德、正阳勤廉”之意。他希望园区能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现学现剪,近距离感受剪魅力
在南京,“金陵神剪张”的家族可谓是无人不晓。活动现场邀请了南京剪纸传承人——张钧。从十岁开始,他就在父亲的指导系统学习剪纸基本功,近二十年的学习和制作,其中掌握南京剪纸“单手剪”。
“‘单手剪’是在无画稿纸上剪出花鸟鱼虫等图案,它是南京剪纸一项绝活。南京剪纸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张钧现场一遍讲解南京剪纸的由来与发展,一遍示意剪纸的技法。“其实,剪纸并不复杂,一把尖头剪刀、几张剪纸就足够了。拿剪刀的时候,右手不动,左手旋转,这样剪出的线条,视觉上会更流畅。”
在他的指导下,参与活动的人聚精会神,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玉兔奔月》。“这次参与园区精心组织的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民俗艺术的魅力,也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园区企业的一位员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素材来源: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