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习俗 >> 中秋节传说你有美味的月饼,我有保密的故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一年团圆节,共赏“团圆饼”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但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要对“月神”行祭拜之礼。到了唐代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至明清时,中秋节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在我国,中秋节的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自古以来就有在中秋节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被称为“团圆饼”。因为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相互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了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据考证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作诗称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真正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始于明朝,《客座赘语》记载,明宫廷中秋太子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西湖游览志余》
关于月饼“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流传着一个朱元璋“月饼传密”的故事。
受命危难时,传密义军中
元朝末年,顺帝昏庸无道,朝政动荡不安,王公贵族把持朝纲,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又赶上连年大旱,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四起,遥相呼应。这时,出身村野的朱元璋与徐达等人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官府的搜查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此时献计,把写有“中秋节,杀鞑子,迎义军”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到了八月十五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如星火燎原,燃遍了大江南北。
很快,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传下命令,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大家将其称为“月饼”。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祈国泰民安,盼人寿年丰
以上的故事或许只是传说,但将小小月饼的诞生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相结合,正反映了老百姓对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月饼品种更加繁多,制作更加精细。因原料、调制做法、形状的不同,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并且,早已不局限于节日食品,还成为人们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
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
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
——袁景澜《咏月饼诗》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清秋明月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认同:圆圆的明月象征着美满如意,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值此佳节之际,“保密观”祝全国保密工作者中秋快乐,阖家安康!
广告插播时间
中秋之际,感物怀人,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的读者朋友来自全国各地,广布五湖四海,但是大家始终都在我们心中。
为了进一步加深和大家的沟通交流,“保密观”正式开通了官方微博。在这里,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发布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全国保密系统重要工作动态、信息安全事件等,同时也会和大家积极互动,更加迅捷地为广大保密工作者服务~
请您拿起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xs/1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