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中秋佳节话民俗

发布时间:2020-8-12 20:40:14   点击数: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年第三期线下培训班已经开始报名了,将于年9月24日-25日举办,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宋兆麟,宋林子

⊙编辑:小余

中秋节,又名月节、月夕、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活动在汉代初具规模,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云:“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古典小说中也流传有“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北宋太宗时定为中秋节。

唐王游月宫:流传的神话传说之一

由于十五月儿正圆,象征花好月圆,家庭和睦,这是民间过中秋节的最大愿望。在中国民间流传有许多月亮的故事,如月宫、玉兔捣药、吴刚、嫦娥、桂花酒。过中秋节必须祭拜月亮、拜兔爷、吃月饼,还有相关的民俗活动及游戏等。

祭拜月亮

史前时代流行多神信仰,月神是自然神之一,后来民间仍然视月为神,称月神、月姑、月宫娘娘、太阴月光神,或称月神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动。《燕京岁时记》:“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旌,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嫦娥

过去祭月,都从南纸店买一种纸马,即用木板印的神像,其中就包括月神,祭祀后把月神纸马烧掉,其中包括纸马上的月宫、玉兔,也有不焚烧者,把月神纸马压在小孩床下,可保佑孩儿成长。后来为了给孩童留下一种玩具,从明末开始,人们塑造出一种泥塑──兔爷(后文有专门介绍)。

拜月的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马,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多供梨、苹果、葡萄、毛豆、鸡冠花、西瓜,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当月亮升起后,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谚语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从这种意义上说,中秋节又是妇女的节日,是她们祭祀月姑的盛会。但是有些地方男子也拜月神,但不出面主祭。老年妇女在拜月时还念叨:“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拜月后,烧月光神马,撤供,祭拜者可分食供品。《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记载:“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当天晚上老人还给儿童讲有关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唐王游月宫等。这些传说在民间剪纸中均有反映。由于月神属于女性,她自然主宰人间婚姻。民间称媒人为“月下老人”,即来源于月神信仰。

吃月饼

八月十五日要吃月饼。关于月饼,民间流行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家每户都驻扎着一名坏人,在家中作威作福、无恶不作。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他们的恶行,约定在八月十五那一天一齐动手除掉他们,就将这个密约写在纸上,夹在月饼内,互相赠送。后来,老百姓取得了胜利,而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风俗也保留了下来。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在宋代的《武林旧事》一书中就提到“月饼”一词,可见在元代以前就有月饼了。《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燕京岁时记》:“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在各地月饼中,以广式、苏式、京式、滇式最为有名。月饼是用木模扣制的,其上的图案林林总总,可称是民间美术大世界。山东民间把各户的月饼摆出来,让小孩一边吃一边唱,比较各户月饼的优劣。

吃月饼的意义,一般都认为是取团圆之意,象征阖家团圆。由于人们在节日中强调血缘家族团结,后来月饼才兼有团圆饼的意义。

中秋节还有一些地方性饮食,如在东南沿海有吃糖芋艿的。传说戚继光抗倭,一支队伍被困,弹尽粮绝,就在山里挖野芋艿充饥,后来全歼倭寇,这一天正是中秋节,戚继光为了纪念阵亡将士,称芋艿为“遇难”,民间就留下了中秋吃糖芋艿的风俗。此外有吃螃蟹、芋头、水鸭公、菜饭等。

玩兔爷

兔爷:丁卯神将名司马

中秋节有一种重要玩具是兔爷,它与祭月有密切关系。兔爷一经出现,就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玩具,也成为中秋节的一种文化符号。兔爷以泥制成,多模型,配耳、施色,有些还描金。大者一米左右,小者仅约十厘米。形象为粉白脸,金盔,披战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伞或旗帜,底座为虎、鹿、狮子、骆驼或莲花。传说月中有蟾,屈原《天问》就有月蟾记载。到了汉代,月中除蟾外,还有兔,又称玉兔、金兔、蟾兔。汉晋以来传说月中有桂树,唐代又有吴刚砍桂树的传说。因此,民间在祭月时,总是与祭兔联系起来,甚至还单独祭兔。在北京地区有制作精美的兔爷,作为中秋节的吉祥物,也是儿童的玩偶,这是北京过中秋节的重要特色。近代北京街头一摆上兔爷和月饼,就拉开了中秋节的序幕。此外,还有兔风筝、兔车之戏。在儿童中还流传许多有关月亮、兔爷的歌谣,长期传唱,千年不衰。

祭月

送瓜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生产力低下,维持生产必须依靠人力。当时人们极其重视子嗣,以求增加人手,因此流行各种求子风俗。中秋之日,也是求子的良机。《东京梦华录》卷八:“八月秋社……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葫芦多子,象征多子多孕,所以葫芦是求子的吉祥物。民间常常还把葫芦挂在床上,作为求子象征。更普遍的求子方法是中秋送瓜求子,湖南就有此俗。《中华全国风俗志》卷六:“中秋晚,衡城有送瓜一事。凡席丰覆厚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选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勿令园主知之。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如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妇女得瓜后即剖食之。”民间也常在中秋贴“麒麟送子”等剪纸。

小孩生下后,也有不少节日风俗,如湖北在八月节为小儿点天灸,可防疾病;成年人戴锦缎缝制的眼镜袋,可以防患眼疾。

愿花常好:中秋赏花、育花,象征生活美好

游戏

中秋节秋高气爽,人们在节日期间有许多游戏。首先是夜晚赏月、赏莲、划船串月,妇女也栽花、戴花,“愿花常好”,“愿月常圆”。此时枣树结实,儿童多摘青枣四枚,制成枣磨玩,俗称“猪推磨”。其次是斗蟋蟀。这项活动,无论老少都爱不释手,其中的“九子斗蟋蟀”具有求子之意。养蝈蝈也是秋天的重要活动。此外还有戏剧、歌舞、杂技等内容,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桂影广寒宫》,广东梅县还在中秋节时举办山歌节,纪念歌仙刘三妹。海南儋县有一种八月会,人们聚会、唱歌、交换月饼,通宵达旦。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中秋游戏,如烧瓦子灯、打中秋炮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西》:临过“中秋夜,一般小孩子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且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同书又载:安徽绩溪中秋节,“十数儿童。以稻蒿扎成中秋炮。形似发辫,长约五尺,粗盈握。浸于水中数分钟,再拿起向石上打击,如放炮之声,名曰打中秋炮”。还有一种叫走田野。《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寿春“八月十五夜,妇人设瓜果团饼于庭院拜月。小儿执火炬,相与结队走田野。以摘取果豆等物,谓之摸秋”。这种风俗与各地中秋摸瓜相似,有求子巫术的含义。

中秋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比较流行,无论是在西北地区的土族,还是南方地区的京族、毛南族都过中秋节,目的是祈求家庭欢聚,岁岁团圆。

[本文来源:《装饰》年09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yb/107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