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花好月圆中秋月夜诗

发布时间:2020-10-15 19:38:37   点击数: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45.html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清平乐·八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

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最后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

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念奴娇·中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是公元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本词是词人在泗州官舍所作,时为徽宗大观四年中秋,为其绝笔之作。

上片末句“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表明作者从此不求功名,忘情仕途的决心。全词从室外写到室内,从人间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人遇。层次井然,首尾呼应。上片写户外赏月,下片写户内赏月。此词最具特色是结构稳密,前后呼应。

其次是语句精炼工丽,清婉隽雅;意味韵长,神姿高秀,才气飘逸。全词气魄宏大、胸次坦荡,有东坡豪放风格,但也流现沉郁,自是无咎本色。全词通篇写中秋赏月,以月为中心,从天上到人间,再从人间到天上,最后几句天上人间浑然如一,意境清冷,如梦如幻,透着一股仙气。全词从室外写到室内,从人间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人遇。层次井然,首尾呼应。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说。

题目为中秋寄远,应该是中秋节怀念远方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写下这首词。

当时辛弃疾的一些朋友都是和他一样饱受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主战派人士,像陈亮等,此词可以理解为思怀远认,前面的形容月亮的都是渲染情绪,末三句则直白的写出离愁别绪,希望月亮长圆,人也能时常相聚。更深层的还是要向朋友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读苏轼兄弟的传记知道,他们的手足之情可谓深。公元年,苏轼从山东密州离任赴徐州任;这年八月苏轼的弟弟也将赴南京(今商丘)任签书判官,似乎上天有意安排了他们兄弟的相聚,子由四月来徐州,一直到这一年中秋的第二天离开徐州,这就是他们传记里所说的“徐州逍遥堂相居百余日”的美谈佳话。

在这一百多天的时日里,兄弟二人游山玩水,吟诗唱和,其乐融融。这年八月十五日夜,是他们相聚的最后一个夜晚,次日即将分别。此夜月圆夜朗,苏轼遂在逍遥堂与好友张继重、李公铎置酒给弟弟子由饯行,几人赋诗饮酒赏月,彻夜未眠。席间苏辙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有感而发,则次其兄上年密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韵作《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一首。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刘克庄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是宋代刘克庄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词。上片写闺中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片进行了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点点的伤感。

醉落魄·丙寅中秋郭应祥

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听吾语。当年弄影婆娑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醉落魄·丙寅中秋》是宋代郭应祥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借用月夜之间,描写普天下人渴望的团圆。下片联想,由曲子想到人,是对人的一种思念。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是宋代晏殊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凄怆的游子心情,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

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忆往昔,看今朝,我们的中秋节,已然不一样了。没有了诗词曲赋,有的是一传十十传百的节日祝福短信;没有了舞龙舞狮,有的是播放他人快乐的电视。中秋的月饼,也因为高昂的价格似乎有些不一样了。唯一不变的是,除了天上圆圆的月亮,还有我们渴望团圆,祈求平安、幸福的心。

值此佳节,觉敏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建议在wifi下打开!

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jbjj/111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