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浅谈传统节日中秋节

发布时间:2024/9/24 16:18:06   点击数: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别名有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泛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现存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朝。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中秋时期,通常也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古人认为收获是风调雨顺上天恩赐的结果,大丰收之后,就会祭拜天地,以示感恩之心。古时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中秋节这天,月亮通常圆满,由此也衍生了赏月的风俗。

民众在自家庭院中放一方桌,上置素月饼、水果、凉水一碗,称“供月”。焚香一束,妇女、儿童依次罗拜,称“拜月亮婆婆”。祭毕,用供桌上的清水洗眼,俗信以为可以使自己“眼目清凉”。然后全家围坐供桌赏月。时至今日,“祭月”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赏月”则绵延至今。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品种异彩纷呈,根据中国本土月饼和中西方饮食文化结合产生的新式月饼,将月饼分为两大类:传统月饼和非传统月饼。

传统月饼就是中国本土传统意义下的月饼,按产地、销量和特色来分主要有四大派别: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潮式月饼。

非传统月饼是新出来的月饼品类,与传统月饼相区别。较之传统月饼,非传统月饼的油脂及糖分较低,注重月饼食材的营养及月饼制作工艺的创新。非传统月饼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于月饼的看法。非传统月饼在外形上热衷新意,追求新颖独特,同时在口感上不断创新,相对传统月饼一成不变的味道,非传统月饼在口感上更加香醇、也更美味,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对美食与时俱进的追求。

传统月饼和非传统月饼虽然各不相同,但核心代表的依然是对中秋节的一种饮食体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尝试不同风味的月饼,也是一种乐事。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种类也是千变万化,后来更是发展为小朋友的中秋节专属活动,他们可以自己制作或从父母那里获得,每逢中秋节,小朋友都会拿着自己心爱的灯笼或花灯嬉戏游玩,充满欢乐,也是中秋节特有的一道风景。

人月两团圆,始终是中秋佳节中美好的、人们向往和平、幸福、团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情感价值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jbjj/151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