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相关传说 >> 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这些银川人和在银
中秋节三天小长假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
意味着团聚、欢乐和休闲
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
节假日则意味着
忙碌、责任和奉献
中
秋
中秋节和家里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本是平常
但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
却是一件奢侈的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医院急诊医学科
看看这些医护人员的节假日
是怎么度过的
医务工作者:急在分秒救在生死
晚上10点半
记者离开时
医院急救中心大楼
灯火通明
医护人员依旧忙碌着救治病人
除了医务工作者
在每个城市的角落
还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工作披星戴月
无论是端午还是中秋
他们的身影
都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乡月也明,责任传递爱
“我叫李国录,我是隆德人,今年是来的银川5年。”
“我叫王来娃,从甘肃来到银川18年了。”
52岁的李国录和59岁的王来娃来银川务工多年,现在作为城市环卫保洁员的他们只身一人来到异乡,是对生活的责任,更是对家人的爱意。
“逢年过节还是挺想家的,中秋节孩子问我回去不,我说现在单位缺人,回不去。”李国录说道。
临近中秋,王来娃和妻子打了一通视频电话。
“你在家里好着没?八月十五自己在家买点糖蒸点糖包子吃。”
“最近就在地里忙呢,八月十五你没给我打钱,我拿什么去买。”
“我明天去打好了。”
柴米油盐的琐碎,难免会有无奈,但这,不就是生活么?身边也总会有温暖,让我们忘记那些无奈。
王来娃说逢年过节在清洁街道的时候,总有不认识的市民会给他们送些吃食,很感恩大家给他们保洁员的温暖。
王来娃:“中秋节我得坚守在我的岗位上,把城市环境搞干净了,让大家高高兴兴过个节。”。
都说在一座城市待久了
这座城市就会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他乡月也明:这个中秋我们在“第二故乡”
“我叫毛吾丽旦·吐尔逊,来自新疆,这是我来到银川的第四年。”
“我叫叶茂,来自东北吉林,今年是我来银川的第四年。”
“我叫于松文,来自山东,今年是我来银川的第三年。”
大四的毛吾丽旦·吐尔逊还记得刚来到银川时的画面,初来新的城市,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她却感觉银川如此地亲切和熟悉。每年中秋节学校的食堂都会给大家发月饼,吃着月饼的时候也会想念家人。同样,随着校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她也格外珍惜和同学朋友们度过的每一个节日。
“这一次还是没办法陪爸爸妈妈过节,这希望他们可以健康快乐。”毛吾丽旦·吐尔逊说道。
大四的叶茂现在说起刚来到北方民族大学的那一天,是既开心又难过,那一天父亲把他送到学校门口便乘飞机回了吉林。他在陌生的宿舍里,看着别人的父母给同学们置办东西、铺床,甚是羡慕,好在同乡的师姐帮了他很多。已经大四的他,如今已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铺床的孩子了,对于他来说,中秋节反而更牵挂父母的身体健康,这种牵挂也成为了他奋斗的动力。
“我的父母也希望我可以闯出一片天,这就是对他们牵挂最好的交待,我也想让他们过得更好。”叶茂说道。
大三的于松文报考大学时,一心想看看北方的大漠风光。来到银川北方民族大学后,感叹着这里的阳光明媚和蓝天白云。而银川,对她来说,也成了第二故乡。不善言谈的她,在中秋节前几天,收到了妈妈发的一个链接,她点开一看,是妈妈给她买的月饼,当时内心一股暖流快要涌出她的眼眶。
“虽然隔着多公里,但妈妈的爱一直都在身边。”于松文说道。
中秋佳节
当我们在和家人、亲友
欢聚一堂的时候
也不要忘记关心我们身边
远在他乡的朋友
同时也真诚的向
每一位节日期间
仍奋战在岗位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向他们道一声
辛苦了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道睿王汀徐芙蓉杨晨宇
编辑
李神烦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