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食俗 >>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赏月亮,你还知道哪些
中秋节的来源
小时候,听外婆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被逢蒙看到了,他趁后羿外出狩猎时闯入内宅抢夺仙药,嫦娥抵挡不住逢蒙,就自己吃下了仙药。她飞出窗口,飞到了月亮上。后羿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八月十五又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
秋
快
乐
提起中秋,想到的就是月圆人团圆,一起吃月饼,赏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祭月赏月: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拜月祈福:八月十五,月亮由于天体运行位置发生改变,显出圆状。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高智慧,它象征着从始点到终点的圆满!再加上恰逢秋天,粮食丰收,之后就要歇冬,正是应该居家老少聚在一起庆祝丰收以上应天意,达到天人合一的时候!所以,在这一天,阖家团圆是不必可少!古代从不缺因为在这一天不能团圆而感伤的诗词人,从“今夜月明人进网,不知秋思落谁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唏嘘不已!吃月饼:如果要说哪一种食物能代表中秋,那一定是月饼!月饼与饺子、汤圆、粽子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民俗食品。月饼的起源,传说中是嫦娥发明的,但实际起源现在已经不可考!有传说,月饼起源于殷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商末,太师闻仲殉国而死。到了周朝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一种边薄心厚的饼,人们拿它来祭祀商朝亡故的太师闻仲,当时命名为“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可以推测,月饼是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中秋大丰收,于是先民们为了庆祝丰收,便用收获的谷物包皮做馅儿,一边吃一边回想一年的劳作!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苗族“跳月”:对于苗家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每年的中秋节,有一个盛大的活动不可缺少,就是“跳月”。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寻一处村中的开阔地,盛装出行,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彝族“情人节”:彝族的中秋节,不仅是团圆的时节,也是年轻男女挑选终生伴侣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青年男女汇聚在一起,大家欢歌起舞,未婚待嫁的青年男女就会在这个时候对唱情歌,如果对上了,就谈婚论嫁。所以,中秋节堪称彝族的“情人节”。白族“拜月”:节日中,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果品糕点,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品尝月饼、观赏月色。当晚,还要给亲友家赠送月饼。节日食品除月饼外,还有新鲜的果品、包谷、黄豆角等,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白族人家的主妇多自做月饼,大理、喜洲等地视做月饼为对妇女烹调技术的考验。图片来源网络
通讯员杨学艳(乐秋乡)编辑高雪美责编杨朋桂初审刘银珍审核白家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