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月饼 >> 大佬名人都是如何过中秋的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日,大家都是如何度过的呢?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或者外出游玩…年年如此。然而家人团聚不一定会赏月,亲友相见又不见得吟诗,外出游玩又会被黄金周的景点人海所淹没。我几乎已经看到了中秋节的自己:聚餐回来,挺着塞满食物的肚子坐完十几站地铁,在家里等着自己的也只有那一块块儿面目狰狞的五仁月饼。
总结俩字儿:没劲。
莫非是因为自己太平凡了?成功人士们的中秋节会很有意思吗?
既然如此,我们来看看商业大老板们去年的中秋节都在玩儿些什么。
“妇女之友”:马云
马云的中秋节没有诗情雅意也没有赏月赏秋,却化身国际妇女之友,在联合国会议厅参加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啧啧啧,不愧是我们的马云"爸爸",中秋节过得就是与众不同。
吃月饼划船的潇洒总裁:王石
在中秋选择早起划船的王石确实是潇洒自在。只是不知道身为万科集团创始人的他,中秋节为什么会比别人早上一天,难道是等不及吃蛋黄馅月饼所以就提前过了?
光顾着玩儿手机的大BOSS:姚劲波
立志建造“最神奇的网站”(58同城)的姚劲波本身也是个很神奇的人...难不成玩儿着手机就过了中秋节?哈哈哈。
外卖点火锅庆祝的国民老公:陈欧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但比你有钱还比你长得帅...
聚美优品CEO陈欧就是这样的人。然而我们的国民老公陈欧中秋节可是过得不怎么样啊。外卖点个火锅就算是过节了,最惨的是就这还没吃痛快。
看完这些大老板们过的中秋节,似乎也没什么意思…
那么怎么过中秋节才能显得更有逼格更有新意呢?比如说…民国范儿?我们回到那个风华绝代,旗袍飞扬的年代,看看那个年代的名流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徐志摩(西湖度春秋)
年9月25日是中秋,当晚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堂弟徐绎义一同去游西湖,当时月亮只是若隐若现地浮在湖面上,他们在湖上玩得很开心。晚上9点左右,月亮终于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满身挂着胜利的霞彩。(羊城晚报《民国名家们的中秋》)
周作人(中秋祭月)
周作人
周作人,对家乡绍兴的祭月风俗,记忆尤深,他在《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中秋》诗写道:“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
他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祭祀用的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这就是绍兴中秋祭月的风俗。
陈寅恪(以诗为友,以月为伴)
陈寅恪(左)与傅斯年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陈寅恪《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陈寅恪,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他在中秋节选择观海赏月,吟诗作对,与情怀相伴。
胡适(摆脱世俗,回归本我)
摄影资料中的胡适
胡适在日记中多次写到中秋节。
年中秋节,少年胡适远赴美国留学,当日作了《中秋夜月》:“小星躲尽大星少,果然今夜清光多。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客居他乡,思乡之情尽显。
从年到年,随着胡适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中秋节应酬也开始多了起来,走亲访友,宴客抒怀,与世俗人无异。
年中秋节,胡适终于走出了应酬的欢宴,携妻儿到杭州郊区游玩。年中秋节,又去游了西山。站在“老虎山顶”,盛赞“前后无遮拦,故望的最远”,颇有些“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感怀。
总结来说,想要过一个“民国范儿”的中秋节,就必须抓住这几个元素:
赏秋
本赏菊图出自民国名媛陆小曼,题词的正是徐志摩
民国时期,大家都习惯在中秋节外出游玩,毕竟当时的城市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
郁达夫是这样赏秋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祭月
两小孩童正在行祭月礼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祭月,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设坛祭祀月神。
这个习俗现在还有许多地区在沿袭。夜晚在月光之下设一供桌,摆满美食家酿并祈祷家庭事业顺利。
走月亮
饭后逛街赏月的民国女子们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他们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
"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团圆饼
民国时期的团圆饼模子
民国的天津吃的最多的是提浆月饼,以百果、五仁、豆沙、枣泥等为馅儿。北京则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月饼三大品种。后来虽然广东月饼北上,,一般人家还是要用月饼模子自己做团圆饼。
关于旧时北京蒸的团圆饼,陈鸿年在《故都风物》中如是说:
“八月节,家家都蒸一个“团圆饼”,饼是一层层的,每一层都有玫瑰、木穉、瓜子、桃仁、青红丝、桂圆肉、葡萄干,十来样儿东西,约有六七层,有五分厚,有茶盘子大。圆月上供有它,吃的时候,全家无论老幼,要每人分到一块才行,取其天上月圆、人间人圆的老妈妈论儿而已!”
写在最后: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大家都很会玩儿,虽然本质上也都是最世俗不过的“吃喝玩乐”,只是被他们赋予了文化的色彩,瞬间显得高大上了起来。
所以归根结底,中秋节若想过得有意思,关键不是“怎么玩儿”,而是“玩儿得有意思”。我们也不用盲目去模仿古人或是大佬,毕竟中秋节是过给我们自己的,走亲访友也好,游山玩水也好,哪怕是闷在家里一天哪儿都不去,也是我们自己的事。面对中秋节,不用计划太多要求太多,平常心就好。我们自己轻松了开心了,这个节就算过好了,难道不是吗?
当然了,有些事情虽然看似单调乏味,年年如此,但我们还是要做的。比如回家团圆。月是故乡明,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过爸妈亲手做的一桌饭菜......
THEEND.
祝大家中秋节愉快。
来源:富道人家(fudaorenjia),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