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中秋习俗原来有这么多,你未必都知道快来

发布时间:2018-3-8 14:43:03   点击数:
导读: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提及中秋节,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月饼,但是中秋节除了有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很多极具地域特色风俗习惯。安徽各地就有祭月、舞草龙等习俗哦,下面与海豚君一起来看看这些特色的风俗习惯吧!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你准备做什么呢?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中秋节起源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赏月“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吃月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观潮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又一盛事。拜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燃灯

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听香、偷菜

听香,又叫拈香,古代还可占卜。偷菜,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舞火龙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安徽各地中秋习俗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唯独休宁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长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涡阳人在焚香祭月后除分吃月饼外还吃毛豆。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

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

祭祀时,固镇、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地则为焚香拜月。

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合肥地区:吃无丝藕

合肥人在中秋节除吃月饼外,还要吃包河“无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仁宗封赏功臣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包公要他的后代自食其力,拒绝皇上的村赏。但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把一段护城河封给他。皇上金口玉言,再不领封,便有抗旨之罪。包公万般无奈,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经过再三考虑、对藕荷作了规定;河藕能吃不能卖,包拯铁而藕无丝(私)。说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包拯后人恪守包公这一遗训,并在中秋这天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无私”。包河里的藕也只是送给乡邻吃,从不卖钱。这一美德,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江淮地区:赏月祭月

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祭月又称拜月。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东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

徽州地区:舞草龙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龙习俗。草龙是有稻草扎成的龙。黟县又称“舞草龙”即用稻草扎成龙头,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欢度中秋。休宁又称“舞香龙”,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插满点燃的篾香。香龙循街道行进舞动,后随各式花灯,锣鼓,鞭炮相伴。香龙所到之处,各户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欢迎助兴。到午夜香熄,送龙下水(将龙身投入河中),意为象征丰收。屯溪则在龙头上悬挂着一盏红灯,龙身插以“篾香”,舞龙者多为村中儿童,舞到人家门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辞,如“香龙到你家舞一舞,来年讨个好媳妇”之类,以博得人家的欢心与款待。

皖北地区:火把节

在皖北的阜阳地区,当地百姓庆中秋除了有吃月饼等习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节。提起火把节的由来,不能不提到多年前的元末农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因为刘福通就是安徽阜阳人,他在这里发动的农民起义给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一个节日民俗。每至中秋节晚上,小朋友模仿红巾军,用麦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长的把子,内实麦草,到野外点燃,摇来摇去,似为信号,本地习称“撂火把”。这一习俗至今久而不衰。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

过中秋的方式存在地域和习俗的差异,

你是怎么过中秋呢?

留言告诉我们吧~

文章部分来源网络,具体习俗请以当地实际为准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xgcs/84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