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月亮文化 >> 节日不知道中秋节的来源,你好意思过中秋
9月已经过去了一少半了,中秋假期也到来了,有好多小伙伴肯定已经早早计划好了自己中秋节要去哪里玩耍,不过说到中秋节,各位小伙伴们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吗?今天善润君就化身知识分子,来为大家进行一些中秋节相关的科普工作。
一些简单小介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它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的活动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等也纷纷进行仿效,并一步一步的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水果都陆陆续续成熟,广大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很有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部分历史学家的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在军中广为发放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收编各路反隋义军而产生的军粮问题。
嫦娥和中秋节的故事
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要来的不死药之后,轻身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真切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裔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从月亮中中飞来,夫妻得以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而形成。
不得不说的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代。当时,广大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纷纷起义。当时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揭竿而起。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相互传递消息非常困难。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进行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越来越多。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那些和中秋节有关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各国中秋
韩国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秋夕可以说是韩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甚至比春节(阴历新年)更隆重。韩国的“中秋节”源于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变化。韩国人的“中秋节”,除了全家团聚之外,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祭祖。除了祭拜祖先外,秋夕还有扫墓的习俗。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月见节”。日语里对中秋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十五夜”、“仲秋”、“中秋の明月”、“芋名月”等,其中以“十五夜”及“中秋の明月”最为普遍。也有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还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这一习俗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平安时代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在月见节里要吃一种江米团子,这种团子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月见团子”。
资料整理自网络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