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因此,也被称为中秋或仲秋。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是阖家团圆、把酒言欢的喜庆节日。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亮,所以也被人称作“月夕”与“八月节”。中秋节是从何时兴起的呢?中秋这一天的习俗又有哪些呢?月饼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关于中秋来源的说法有很多,中秋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礼》,在《礼记·月令》上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有一种说法,
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也就是祭月亮,这也就表明了,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经开始进行祭月等相关活动了。到了后来,达官贵族以及文学雅士也相继效仿,渐渐地传到了民间。中秋祭祀的习俗,其实在周朝就已经产生了,在当时就已经有了秋分祀月之说。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中秋敬老的活动,以糍粑饼相赐。赏月、祭月以及敬老这些习俗慢慢汇总聚集,在时代的发展之中不断增益,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
中秋习俗。到了唐朝时期,中秋节祭月的风俗备受百姓以及贵族的重视,中秋节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佳节形成于唐初时期,在那个十分爱好月亮的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渐渐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进行赏月的风尚,一直到了中晚唐时期,中秋赏月成为了全民习俗。中秋这个节日在宋朝时期最为盛行,到了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了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正值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这一天秋高气爽,明月当空,素来就有赏月以及祭月的习俗,当然就在这一天也少不了月饼。月饼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有着促圆满、促团圆的寓意。月饼有许多的叫法,小饼、胡饼、团圆饼等等,也是中秋节祭拜月神的贡品,这种做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到现在,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早在殷、周时期,有一种饼叫“太师饼”,是为了纪念太师闻仲,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在汉代时期,张骞在出使西域的时候,引进了大量的芝麻、胡核等,为月饼的制作又添加了一些辅助材料,于是就产生了以胡桃仁为馅儿的“胡饼”。唐代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了一些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师长安也已经出现了糕饼铺。传说,在一个中秋之夜,唐太宗与杨贵妃在赏月的时候,随口说出了“月饼”二字,从此“月饼”的名称就在民间传播开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到了,大家是否吃到了象征团圆的月饼呢?无论是否吃到了这个月饼,希望大家都可以合家团圆,中秋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youbojixie.com/zqqy/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