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摆塔,曳石,听香福建沿海的中秋习俗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5/4/8 13:12:28   点击数:
在你的家乡,除了吃月饼赏月拜月之外,中秋节都有什么玩法?在福建,中秋节的习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摆塔,听香,拽石头,博饼……充满了儿时的记忆。中秋的月亮格外亮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吃礼饼,对,就是男女婚嫁必备的那个礼饼,清明节也吃,外嫁的女儿送的节礼也一定要走的那个礼饼。比月饼大多了,皮薄馅香,吃起来掉渣,一般来说馅料要有冬瓜条,梅舌,花生,芝麻,鲜肉这几个必备的,有的还会加葱花。老字号都有讲究的用料,从猪肉到面粉,就连白糖花生都精挑细选,然后盖上福寿之类的吉祥字样送进烤房慢焙,酥香肥润。“礼饼方为礼”的礼饼在福州,自古就十分注重吉祥文化,这一点体现在衣食住行以及婚丧寿养各个方面。在过去,娘家正月里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灯,意为送“丁”,而女儿添养之后,中秋节外公外婆会给外孙送鲤鱼饼,鲤鱼的寓意有多子多孙以及鱼跃龙门。鲤鱼饼众所周知,福州自古以多塔多山闻名,中秋节的摆塔拜塔习俗是源自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将军战胜倭寇的庆典,当时人们纷纷将家中的珍藏悉数摆放在厅堂上,告慰祖先神灵。后来这个习俗慢慢流传下来,成为有钱人互相赛宝的活动,富贵人家将铜,瓷,珍珠或是古玩的宝塔,使出浑身解数摆成精美的微型景观。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宝贝可摆,甚至没有空余的桌子玩乐,就用瓦片在院子或者角落里摆成塔,看谁叠得高叠得巧,然后在中秋当晚将柴草丢入垒好的塔中燃烧。由于大部分的景观都是以鳌峰顶为模板,就形成了在室外摆鳌山的习俗。宋代诗人谢泌有诗云“城里三山千簇塔,夜间七塔万枝灯”。舞柚香球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项活动,秋天是吃柚子的季节,拜完月之后,小孩子们会把柚子插在竹竿上,再把点燃的小香线一根根地插在柚子皮周围,把它变成一个圆滚滚的柚火香球。可以挂在门口当装饰,也可以当玩具挥舞玩耍,玩腻了再剥皮吃掉,可谓是把一粒柚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柚子香球曳石是在宁德霞浦地区的一项民俗活动,比赛的队伍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绑好,参赛选手身披红色绶带坐在上面,前方队员拉着绳子沿街奔跑。据《霞浦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倭寇侵扰福建沿海,戚家军奔赴福安,宁德等地驰援,城内兵力空虚,“郡城几空”。不料中秋之夜,倭寇要攻城,戚继光将军让城中的百姓摆下“空城计”:他让百姓们将绳子绑在石头上然后沿着青石板满城拉动,造成巨响。于是倭寇以为满城的灯火再加石声隆隆,肯定有千军万马驻扎在此,因此望风而逃,从此这张曳石活动就流传至今,霞浦沙江曳石已经被列入非遗名录了哦。曳石用的大石块泉州的习俗是“八月十五,听香吃芋”,所谓听香指的是去到庙宇里,将自己的心愿或者心事向神明卜问祷告,然后拿着那柱香走到人群中,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卜的解答依据。这种类似猜字谜的习俗有一定的游戏成分,因而大家都乐于参与其中,俗语祖师公听香正是由此而来。芋头则是寓意苦难熬一熬就到头,寄望时来运转。香火鼎盛的寺庙闽南地区盛行的中秋博饼(跋饼)活动,始于泉州府同安县,也就是现在的厦门同安地区,是带有赌博性质的一种民俗活动。通常是在一个大碗里面放六粒骰子,利用点数结合的组合来决定“饼金”的归属人,设状元,傍眼之类的赢家数目。相传是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因而创办了中秋会饼。而民俗学家则认为八月是古时秋闱结束之后,等待放榜的学子们为了预卜中榜结果,也为了讨一个好彩头,才发明了博饼的游戏,可信度好像比军队发明的要高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ss/15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