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吗

发布时间:2019-3-9 7:16:54   点击数:
      

每一个佳节都充满欢乐;每一个承诺都充满期待;每一个季节都充满魅力;每一个中秋都充满团圆的热泪!此时何挂心头重石,何须多次思人间愁苦,只愿置身于幸福与情亲之间,无忧,享受天伦之乐,此生何求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哪能缺少这中秋佳节,与亲人共拥抱!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明代流行“送月饼”,影响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中秋节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中秋节为什么吃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必不可缺的水果,一来中秋节前后正好是柚子最好吃的季节,错过可惜;二来柚子又大又圆、象征“团圆”。

  柚子不仅营养丰富,味道微酸促进消化,可以化解吃月饼或肉食带来的油腻感,而且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神护佑的美好意愿。

  柚子谐音游子,中秋是团圆节,游子当然回家团圆了。柚子又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也讨了个“彩头”。柚子在南昌的方言里面,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中秋节即将到来,

为我的朋友们送上问候!

          

一壶老酒,绵香醇厚;

一段戏剧,情意悠悠;

一段岁月,难以忘记;

一句祝福,伴你左右;

一条围巾,温暖冬天;

一条







































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xs/100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