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月饼 >> 中秋节专题一段尘封的往事
那是在年,郑州东边一个叫海还镇的小县城里,我的奶奶来到当地的小学教书,身怀六甲的她还得独自照看当时还是孩童的我的父亲,我爷爷那时在遥远的开封工作,想照顾母子俩却鞭长莫及。
父亲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天,年6月1日,当时他只有6岁。奶奶的预产期到了,当时旧中国的医疗条件非常差,一医院,医院了。她们母子又举目无亲,生孩子只能去郑州,情急之下好不容易才雇了一辆黄包车,车夫拉着母子二人在漆黑的夜晚上路了。父亲回忆说,那天晚上天出奇的黑,伸手不见五指,空气都像静止了似的,感觉到处都被黑暗包围着,恐惧使他紧紧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谁知奶奶当时更紧张,加之土路颠簸,刚离开县城几里路,奶奶就撑不住要生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又是深夜,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和一个幼小的孩子,在没有手机、没有的年代,她们当时得有多么绝望,可想而知!
黄包车夫惊慌得也不知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尽快赶路,拉着母子俩一路狂奔。当走到离城几里路的郊外一座教堂时,奶奶实在忍不住了,再也顾不得什么旧社会知识女性的矜持,车子朝教堂方向冲去。之前奶奶从来没有去过教堂,但知道信上帝的人都是很有爱心的,抱着一线希望在那里拼命地拍打着教堂的门。不一会儿,一位嬷嬷提着马灯出来了,在教堂大门打开的一刹那,马灯昏暗的一点灯光映入了父亲童真的眼中,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直到70多年后的今天,父亲想起来这一刻时还觉得心是暖的。
嬷嬷看到这个情况,二话没说就把他们接到教堂的礼堂里,待把母子安顿好没一会儿,奶奶就生产了——我的姑姑降生了!嬷嬷拿来了干净的西餐刀,为婴儿割断脐带,还千叮咛万嘱咐,脐带给孩子留的长了些,医院的路上会感染,一旦感染了,医院时还有办法弥补,能救孩子一命。牧师还为婴儿洗了澡,用白布把小身体包好。教堂里的人们忙了整整一夜,天亮了,母子怀着无限感恩之情,抱着新生的婴孩与教堂的牧师和嬷嬷们一一道别后,才坐着黄包车一医院。医生还以为要接生呢,正要准备器具时,才知道孩子已经生下来了,而且脐带处理得非常专业。
当医生们听到这个故事时,都非常感慨,他们没想到教堂的人这么有爱心,更没想到在当时大部分人连书都没有读过的情况下,嬷嬷们的医疗知识竟然如此丰富和专业,而且后期处理得很卫生,母女的命都保住了!
旧社会女人生孩子,都是找接生婆接生,卫生条件很差,婴儿经常由于处理不好而感染,所以当时的婴儿死亡率很高。据说教堂里的牧师和嬷嬷们都受过专业医疗培训,就是为了救死扶伤时能派上用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的奶奶无疑是中国几千万女人中非常幸运的一个,虽然后来她们一路投奔亲人,没有再回海还镇,但是在她有生之年每每提起此事时,也感慨颇多,连我父亲都念念不忘,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是上帝给了姑姑生命,非常感谢神。
圣经上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太五:14)70年前的基督徒们用他们的行为见证了神的话语,给黑暗中无助的人带来了盼望和拯救。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让世人看到并深深领受到了神的大爱。今天,神的爱通过我们新生的一代传递下去,神的爱是亘古不变的。我们是神的儿女,虽然时代不同,但“即使天地废去,神的话还是不变”,我们要像祖辈、父辈的老基督徒一样,用实际行动见证神的话,成为世上的光、世上的盐,成为他人的祝福。
?延伸阅读简报文摘
不堪回首的往事
简报文摘
阿娟的故事
迎中秋丨才艺贺佳节
他们的故事
"两条手绢"的感动
我从缝隙里找儿子
简报文摘
我与主之间的故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