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拜月神,吃粗饼,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5/4/19 11:45:49   点击数:
皮肤科医生郑玲玲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x7v9uiv.html

中秋节在古代最早是一种拜月神的祭祀活动。

在上古时期,人们经常将自然界中的事物奉为神明,太阳和月亮更是被作为“大神”级别的崇拜对象。因此,在那个时候,祭月活动很是流行。

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祭月节”。

1

“中秋”一词最早在两汉时期的《周礼》中出现。此时的“中秋活动”已经彻底摆脱祭祀活动的痕迹,而演变为在立秋之日的敬老活动。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重阳节活动,学校的学生们要纷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一样。

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赏月吃月饼,不过那时的月饼不是后来的“饼”,人们吃的是一种统称为“雄粗饼”的食物,至于具体好吃不好吃,咱们就不知道了。

如是猜一下,大概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烧饼之类的东西,好一点的可能加些糕点的料,让它更美味一些。

虽然中秋节的“活动”很多,但得到官方认可,并大面积普及则到了唐朝。

文献记载,唐太宗时,便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句的明确记录。后来,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歌在唐代层出不穷,有很多都成为千古名篇。

如李商隐的名作《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写的是就是和中秋赏月有关的神话故事,只是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到了这样的传统佳节,依然开心不起来,只能孤单度日,不像我们现在的人一说放假,路上堵成狗也得回家过节。

2

唐代时,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也随着节日的普及而变得多了起来,除了嫦娥奔月外,还有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都跟月亮有直接关系。而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此类的神话传说则完全是唐代后期人们的美好“附会”。

在唐朝,中秋节基本定型,其活动内容和内涵价值基本被后来的朝代所承袭。但后来常常兵荒马乱,人们哪有心情过中秋节?

直到北宋时,中秋节才真正地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每年必过的节日,也是在这个时期,官方明确规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看看,为了赏月,大家挤破头上酒楼就是为了占个好位置看看月亮,喝喝茶,吃吃月饼。

此时的月饼可没有我们现在的什么五仁、豆沙馅,那他们吃的是啥呢?

书籍中明确记载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吃的也是有馅儿的“饼”。这个通俗点讲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些有馅糕点。我猜了猜,应该挺好吃的。

3

月饼要吃,茶要喝,赏月才是重头戏,大家喜欢赏月过节到什么程度呢?

“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好家伙,吹拉弹唱全上,还通宵玩耍,夜市也直接开到天明,这不是全民大联欢这是啥?!

自从宋朝后,中秋节已经成为传统佳节,明清时期只能在前代的基础之上进行精细化更改、完善,以让这个节日过得更舒坦更雅致一些。

如,官方明确规定,“其祭果饼必圆”,好家伙,上供的饼还必须是圆的,不圆就好像对不起老祖宗似的。家家户户都要设一个“月光位”,这就好像你在自家院里画个小圈圈,月出时,你得“向月供而拜”才可以,这是不是对赏月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步骤要求?这按现在的话讲就叫做精细化管理。

更甚的是,对人的行为也有其他限制,如《帝京景物略》中所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乖乖,饼必须是圆的就算了,吃个瓜果还得摆的整齐,切得还得如莲花一样有美感,这是搞行为艺术么?成婚的妇女也得在节日的时候返回夫家,谓之团圆,难道就不能在这个传统佳节上丈母娘家拜个节?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清两代对民间的控制越发严重,连过个节,赏个月都这么多规矩,这封建礼教真是吓死个人。

朝代更迭,时代变幻,不变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象征着团圆,寄予着花好月圆式的家庭幸福观念的中秋节一直延续至今。

年,中秋节正式被列入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现在的中秋节虽然没有那么多花架子,但多了不少现代意义的内涵,比如可以过三天假,比如可以出去游玩一番,比如可以吃上丰富多样的月饼,比如可以回家堵成狗,回家待两天回来再堵成狗。

开个玩笑。

到现在,中秋节的传统内涵其实没有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国人内心深处永远都喜欢着、向往着这种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过节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bojixie.com/zqqy/159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