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_中秋节_中秋月饼 >> 中秋习俗 >> 节气天津人的清明节原来是这样过的
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今天22时17分将迎来“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时节,我国南北气温普遍回升,杏花微雨,桃李争艳,天下皆春。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这一天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你知道咱天津人过清明节有哪些讲究吗?广播君分分钟帮你解答!
尽管中西文化不断在此撞击、交融,但天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却有着惊人的坚守力,对外来文化也有着很强的融合力。有关清明寒食之习俗,天津人并没有因时代数百年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一直还遵循着中华大地传承久远的民族历史风俗。
清明简历
起源:山西绵山
流行地区:中国、越南、韩国、琉球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
节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古人如何过清明节?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最马虎不得的当数清明节了(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扫墓祭祖(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清明日,男妇各上坟,陈祭品,焚纸钱,增土于塚上,曰添坟,哭新鬼尤恸。”
清明祭祀过程大体是这样:生者来到先人坟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扫干净,仔细擦拭墓碑,然后毕恭毕敬地供上新鲜的水果、糕点,焚香燃蜡烛,烧纸钱,洒酒,祭奠者有的会痛哭流涕,特别是这里掩埋着家中刚去世不久的亲人,就会更加难过。有的则对着坟墓述说这一年来对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亲友变故等等,并拜托长辈逝者护佑全家安康,福祉绵长,财源广进。人们往往还要许下几桩心愿,祈求逝者显灵。那种絮絮叨叨,轻言细语,仿佛亲人没有辞世,此刻正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如果亡者生前吸烟,上坟者还会点燃一支香烟摆放在坟前。祭奠之后,磕头站起,再铲除墓上杂草,往坟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征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则是先锄杂草添新土,然后再祭拜。顺序不同,无关紧要)。在培土时,人们往往还要在坟茔四角压上用锡纸制作的假银锭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钱花,日子越过越富有。大多数还要燃放一挂鞭炮以示驱赶小鬼别来纠缠,让亡者灵魂安宁。
在武清,祭奠供品还要加上煮熟的饺子,武清北部村庄,一些上坟的人还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头上的做法。一些大户人家,有吃“清明会”的习俗。延至今日,天津的清明期间民间祭奠亲人的情绪仍很浓烈。
寒食为什么要禁火?南朝人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立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但在天津城区,对清明寒食禁火的习俗已经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诗人梅成栋在《清明日大风》一诗中写道:“百花寒未吐,孤(辜)负此清明。窗黑风降至,云黄雨不成。冬衣绵又著,春墓扫难行。薄酒陈家祭,聊伸窭子情。”清代文人杨光仪也于光绪某年吟诗曰:“东风料峭互阴晴,春草池塘生未生?莺燕无声人意懒,围炉煮酒过清明。”从这些诗句里,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节期间禁炉火吃寒食之举。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没有寒食风俗的记载。
如今,绝大多数在天津市区生活的居民基本没有过寒食节、吃冷饭、不生炉火的习惯。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只是从心眼里很崇敬这位古代贤士,却不愿让自己的胃口受到伤害,毕竟这个季节天津地区的天气还很冷,常年习惯了热食的人,还要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乍一吃冷,很可能会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而闹病的。
不过,有一首《时令歌》歌谣流行于天津静海地区:“……正月元宵吃粘蛋,寒食禁火用冷饭,重阳切糕端阳粽,初伏应吃避暑面,佛爷出家腊八日,离尘扫舍八宝饭,中秋吃的饼如日,过年当吃团圆饭。”(选自《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这说明在天津部分区域仍在遵循清明吃寒食的习俗。这里的“冷饭”,主要指的并不是冷米饭,而是凉的馒头、窝头等面食,伴以酱制肉货、茶鸡蛋、咸鸭蛋(富裕家庭)或腐乳、咸菜等下饭,就可以把这一天对付下来了。
清明踏春有哪些选择?植树种花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天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俗谚。天津地区会在清明前后开始广泛地植树造林。清明习俗的“折柳入土”,虽说一开始是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的悲痛举动,但发展衍变,到现代成为了植树造林、绿化大地的美好动员。
清代文人周宝善在《津门竹枝词》中写道:“年年墓上培新土,种得松楸直接云。”点明了天津人早年在墓地周围植树的情景。《益世报》曾在年4月5日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津工务社会两局,定自今日起,展开造林运动周,工务局妥备树苗两万余株,在墙子河沿岸实行造林,各处街路行道树,发交各区公所及保甲负责栽植保护,并扩大宣传,倡导市民于庭院空地自动植树。”年,全国人大设立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天津地区往往在清明前后,涌起一波又一波的群众植树热潮。不少市民还会选择在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里,在住房周围的园地或是大小花盆内,撒种移根,植树种花,美化自己的生活。即便是贫困或患病家庭,也会有此举动,表明了天津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外出踏青以往,天津人过清明节,是给女性放假的合法日子,也是人们踏青、荡秋千、放纸鸢的娱乐心情的节日。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极严,大家闺秀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普通百姓家中的女性也不能随意出头露面。但到了清明节,天津人会理直气壮地借助扫墓敬拜先辈之机,率家人(特别是女眷),到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新鲜气息,迎接新春的到来。此时,树枝泛绿,小草萌芽,春风和煦,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人们扫墓后,有的会将自行携带来的用木板和粗绳连接在一起的简易秋千,拴牢在野外大树的横生树枝上,就可让调皮娃娃、年轻男女荡起秋千尽情玩耍了。有的孩子还在野地里玩起踢皮球、滚铁环等童年游戏,撒欢地快乐。
放风筝天津人把放纸鸢称作放风筝,不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爱玩。其实不只是清明节放风筝,一年中特别是在春秋季节的很多日子里,人们经常见到天空中飞舞着只只漂亮美观、造型多样、色彩鲜艳的风筝。放风筝也有放掉晦气、排除倒霉的意思。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著名品牌“风筝魏”的风筝已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尽管百年来天津的市场上有很多品种的风筝在销售,但在天津普通百姓中,许多家庭都会自制风筝,大人孩子玩玩风筝是不需要花费什么钱的。清明时节,人们脱下棉衣,在空地上活动筋骨,放飞心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是一件十分美好惬意的事情。
实事求是地讲,在一年的各种时令节俗中,天津人最看重的还是春节,其次是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而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并不是排在最前面。毕竟清明节的最主要内涵是扫墓祭奠,是对亡灵的怀念与沟通,这就给活着的人带来了一种悲伤的色彩。因为它不像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那样,是红红火火、充满喜庆气氛的。
所以天津人在过清明节时,多是很低调、很家族化、很谨慎的。与清明习俗有关的天津谚语也不算多:“清明麦子挂纸钱”(流行于天津南郊地区),反映的还是扫墓中的烧纸钱行为;一首反映寒食内容的歌谣,流行于静海农村。而其他有关清明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如故事、传说等就未见过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人对待清明节的心态。
清明节这些习俗不能忘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三候
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田鼠化为鴽: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唐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前后,因冷暖空气不稳定,容易降雨。
在24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到来预示着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节气内常常会“闹天”。《中国历朝气候变化》显示,隋唐年间,我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四湿”夹“三干”的特点,其中四个湿润期分别为公元年-年、年-年、年-年、年-年,此后,总体气候逐步向干燥的趋势发展。气象数据统计显示,年-年,天津清明节降雨的年份总共有7次,其中年-年有4次,年-年有2次,年至年有1次,清明降雨年份呈减少趋势。
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在冷暖空气的影响下,本市将迎来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再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景。根据目前的预报来看,此次降雨主要集中在4日夜间,因此不会对交通造成太大影响。好雨知时节,最好夜里下,不影响放假的雨水才是好雨水嘛!今年的“清明雨”是这样下的——
今天(4月4日)
清明节
白天:多云转阴有霾
夜间:小雨
微风,20到12℃
明天(4月5日)
节后首个工作日
白天到夜间:雾转多云
微风,17到9℃
清明节养生有一套清明取意“天清地明”,清明前后多东风,风越刮天气就会越热,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但空气中会漂浮大量花粉,有过敏性疾病者须提防。饮食应疏肝健脾、少酸、多甘多汁。此时气候多风、干燥,因此应多吃时令多汁蔬果,多饮水。
最后,广播君送你“六字真言”
保你健康度过这个春天!!
衣!食!饮!睡!动!防!
衣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食多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饮菊花茶养肝利胆,散冬季寒邪睡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动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防对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清明养好生,一年不生病!这份清明时节养生指南一定要收好,防病助长寿!
清明!!这个节日很严肃!!
祭祀!踏青!养生!
一个都不能少~~~
小长假只剩下最后一天
这个清明节,
你是如何度过的?
一起来说说吧!
参考资料
杨升祥,《天津文化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冯品清,《武清民俗概览》,百花文艺出版社。
《“益世报”天津资料点校汇编》,天津地方志丛书。
扈其震,天津地区清明习俗简述,年山西绵山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研讨论坛
编辑
霍然
综合
三联节气、最爱大北京等
天津广播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欢迎分享转发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津广播(ID:audiotj)
广告投放请致电-
觉得不错,请为广播君点赞▼赞赏